社会变迁与清代汉学家的宗族观念
发布时间:2019-08-28 19:44
【摘要】:清代汉学家虽沉潜于考经证史,而改良宗族机制,治理乡村社会,一直是其重要论题。清初顾炎武等反思亡明之痛,期望强宗立国。清乾嘉学者程瑶田、钱大昕、陈寿祺等考释宗法,一些学者积极参与建祠、修谱,为强化宗族机制建言尽力。鉴于保甲制积弊重重,张惠言提出代之以绅衿为主导的乡董制。龚自珍主张将士、农纳入宗法范畴,立"农宗"以"定民生"、治天下。在晚清社会危机中,冯桂芬提出"复宗法",以"保甲为经,宗族为纬"。他们有关宗族的具体主张因时而变,而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主旨无殊,即大体基于由士绅率领乡民,以宗族聚合士庶,实现强宗固族,进而协调基层政权,因应社会危机。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49;K820.9
本文编号:2530348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49;K8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乐制;;浅谈宗法制度与宗族观念对社会的影响——以刘备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2年15期
2 金荣权;;先秦时代的宗族观念是神话历史化的重要契机[J];中州学刊;2007年02期
3 聂万厉;李春凯;;浅谈影响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序列的因素——唐清中央政府的比较分析[J];兰台世界;2009年23期
,本文编号:2530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53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