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两汉山东诸侯王国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2 12:17
【摘要】: 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面对当时“废分封立郡县”以及“复封建立诸侯”的两大潮流,刘邦创立了郡国并行的双轨体制,由此在汉王朝的统治疆域内形成了王国与汉郡并立的局面。在两汉四百余年的历史中,王国的兴盛期虽仅有汉初的几十年,之后实力不断衰退,疆域一再缩减,但郡国并行之制,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诸侯王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有土之爵”,汉初“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西汉中期之后,王国实力衰落。由汉初的“自置吏”、“得赋敛”的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逐渐转变为政治上被限制,经济来源仅余田租一项的普通郡级政区。虽然在西汉中期之后的三百余年中,诸侯王国仅是毫无政治与经济特权的政区,但诸侯王阶层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仍是其他阶层所无法比拟的。 山东地区正是汉代郡国分治局面的缩影。在这片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土地上,两汉封国中疆域最大的齐国和东海国都分封在此地,对当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开篇第一章叙述了汉代王国制度的溯源。最早的分封制度起源于夏、商,在西周时期则形成了最典型的制度形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度的瓦解,卿大夫阶层势力的崛起,郡县制度的推广以及中央集权的建立,分封制度开始走向崩溃。秦末诸侯纷争,最终刘邦依靠异姓诸侯王的力量击败项羽,重新统一了天下。 第二章:西汉初年,刘邦意识到异姓诸侯王割据力量的存在是统一政权的最大隐患,所以在其有生之年,逐一剪除了异姓诸侯王,其中长沙国由于特殊的位置,得以幸免。剪除异姓诸侯王势力之后,刘邦开始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王。在高惠高后时期,山东王国的分封由于适应并解决了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以及地域文化差异显著的问题,促进了齐鲁地区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王国作为地方机构为中央集权的真正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章:随着王国势力的不断增长,其离心倾向日显,开始挑战中央集权。文、景、武三代,汉朝廷开始采取“众建诸侯少其力”、“削藩”、“推恩令”等策略,割裂、削夺诸侯王国,王国由此经历了由强盛到中落,最后在汉末“与富室亡异”的历史过程。山东封国也几经变迁,日渐没落。 第四章:东汉一代,山东地区也分封了许多诸侯王国,像最大的封国东海国就在山东境内。但是由于政治上东汉掌权者继续采取限制、打压策略,所以诸侯王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王国官吏在治理地方方面作用突出。 余论:总结中国古代分封制度的形态,认为其中最能和平相处的就是只有封号而没有封地的虚封型封王。由于诸侯王在地方没有封国,自然也对中央政权构不成威胁,这最符合中央集权的内在要求。 总之,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和以诸侯王为首的地方分权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历史关系,对两汉政权的治乱兴衰尤其是西汉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在保障中央利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发挥地方积极性,研究两汉时期的山东封国演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
【图文】:

示意图,项羽,刘邦,示意图


图 1-1 秦末项羽封王示意图从项羽的分封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分封的自私性。如同项羽关系密切的张耳就被封为常山王,据有赵地;被项羽认为是危险力量的刘邦,就被分封为汉王,占有汉中、巴、蜀一隅。项羽同时又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利用他们堵死刘邦东下的出路。在山东地区,项羽徙齐王田市更王胶东,治即墨。齐将田都立为齐王,治临淄。故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治博阳。项羽的这种全面分封制,不但没有解决秦末以后群雄割据的局面,反而更加剧了割据。不久,田荣就在齐地自立为王,继之彭越起兵于梁,陈余起兵于赵,各王之间为争夺地盘而激战。汉四年(前 203 年),韩信在出井陉、大破赵军举赵地,又兵指齐地、控制了山东后,派人对刘邦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①当是时,楚方急围刘邦于荥阳,当刘邦接到韩信欲自立为齐王的要求后大怒,但被张良、陈平制止,顿然

王国,粗线,示意图,长沙国


无藩辅”①短促灭亡的教训,并意识到汉兴之初,政治基础很不牢固,北有匈奴、南有南越威胁,内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雄踞关东。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各地区之间缺乏经济联系,再加上思想上人民还对裂土分封还有很多怀念的实际情况,所以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说:“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渡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其中以齐国的封区为最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国军;;政治多元:汉初中央与诸侯王国政治理论的分殊[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 梁安合;;也谈西汉初期诸侯王国的法律制度——与陈苏镇先生商榷[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臧知非;;论汉文帝“除关无用传”——西汉前期中央与诸侯王国关系的演变[J];史学月刊;2010年07期

4 冷鹏飞;西汉前期的郡国并行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J];求索;1988年05期

5 沈星棣;西汉郡国制评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唐德荣;论郡国并行体制的特点[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7 徐苹芳;汉代诸侯王国的兴衰[J];文明;2005年09期

8 唐赞功;吴楚七国之乱与西汉诸侯王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巴新生;汉初郡国并行政体试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10 崔向东;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琮;;西汉闽越国的军事制度与装备[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演讲人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N];光明日报;2009年

2 孙继民;汉唐盛世背景下中央与地方关系之比较[N];光明日报;2005年

3 汪耀明;“民无不为本也”[N];解放日报;2004年

4 昝万春;质疑一本新闻教材的审定工作[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记者 管菁;熊家冢墓主确定是楚王[N];长江日报;2008年

6 陆丁;政治上的天真可爱[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赵天;三百文物“复原”西汉扬州景[N];扬州日报;2011年

8 ;专家评说洛庄汉墓[N];中国文物报;2000年

9 鲁阳;古玉拾珍[N];中国商报;2001年

10 邱勇;远交近攻术[N];经理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布明虎;两汉山东诸侯王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乐辉;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D];郑州大学;2007年

3 程凌雷;汉代齐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功;汉代邸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束江涛;西汉前期军功集团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8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548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