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贵州灾荒赈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07:48
【摘要】: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以及社会的发展。贵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等原因的影响,暴雨洪涝、旱灾、雹灾、绵雨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几乎年年有灾,致使饥荒问题常常发生。严重的灾荒问题给清代贵州造成了严重影响,解决灾荒问题,救济灾民尤为重要。清代贵州的灾荒赈济制度比较完善,有一套严谨的救灾程序,主要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发赈、查赈几个步骤,每个部分都有着具体的规定,紧密配合。下面就各章进行简要概述。第一章主要从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危害方面对清代贵州主要灾害以及饥荒概况进行介绍与论述,以便从此部分对贵州灾荒赈济的背景与动因有所了解。此部分的主要资料来源于清史稿、贵州各地方志等文献中的灾异、灾祥,以及《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贵州卷》等资料,对清代贵州主要自然灾害与饥荒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第二章主要对清代贵州灾荒赈济的运行机制以及法定程序进行论述。首先第一部分对清代灾荒赈济的运行机制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内容。论述在灾荒赈济过程中中央吏部、户部等部门机构的具体职责。在地方主要论述省、府、州县以及基层组织,以便对清代贵州灾赈的救灾机制和主体有所了解。法定程序方面分别从报灾、勘灾、审户、发赈、查赈五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述,从而对清代贵州赈灾的程序有更好的了解。此部分内容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清代的《会典》、《会典事例》、《则例》,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清朝文献通考》、徐栋的《牧令书》、《皇朝经世文编》等文献,以及贵州地方志以及其他地方文献资料。官方典籍结合地方性资料对此部分进行论述。第三章内容主要是论述清代贵州物资的来源与筹集情况,分别对贵州赈灾粮食与银钱的来源进行分析,探究出清代贵州每遇灾害发生之时,赈灾粮食与银两是通过何种方式筹集的,情况如何?此部分内容的资料主要是从《清实录》、《会典事例》、以及贵州地方志等资料中搜集而来。第四章为“清代贵州官府的灾荒防治措施”,主要想从灾前防备、临灾救济、灾后补救与重建几个方面来对清政府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论述。对政府而言大力提倡兴修水利以防备旱涝,重视并发展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厉行节约等措施也是防灾备荒的重要措施。清代历任统治者也施行这些措施以期减小降低损失,维护统治。第五章则为“地方社会的灾荒赈济措施”,主要指民间层面的赈济措施。灾害的频发、突发难以预料控制,仅仅国家政府的力量并不能完全解决救灾问题。清政府在发挥赈灾、救灾的大宗力量以及对灾荒的掌控能力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其他非官方力量参与救济灾荒。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民间自发性的防灾救灾活动日益活跃,成为除国家政府之外的一大救灾力量补充。主要内容是对民间层面的防灾减灾、救灾情况作具体论述,其中主要体现在乡绅、富民、商人捐钱修筑义仓等民间仓储,捐粮贮仓、煮粥施与灾民、修建普济堂等慈善性质的组织机构、施医药、施棺椁、捐修津梁等行为上。第六章为“清代贵州灾荒赈济的特点与评价”。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分析、总结归纳,并将清代贵州灾荒赈济对现今的启示进行论述。此部分还根据全文的研究总结,对清代贵州灾荒赈济做一个客观性的评价,分析其积极与消极影响。清代贵州灾荒赈济具有统治者重视灾赈,政府救灾支出大等特点。而制约赈济效果的因素,如交通条件,办赈官员的办赈态度等因素皆会影响灾荒赈济的特点。有清一代的救灾、救荒制度、措施、思想对今天的救灾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在清代,虽然没有专门的救灾部门机构,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救灾、灾荒的救济。因此,研究清代的灾荒赈济对现今有着重要启示意义。这些都是这一章所要论述的具体内容。文章对清代贵州的赈灾物资来源和筹集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有关清代贵州灾荒赈济措施,笔者主要从政府与民间社会两个救灾主体入手,分别对灾前的防备、临灾赈济以及灾后的补救与重建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在清代贵州灾荒赈济过程中,政府与民间社会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对救灾起到了何种作用。文章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对资料的分析,论述清代贵州灾荒赈济的特点。清代贵州所实施的一系列救济灾荒的措施,对救助灾民,减小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亦有诸多因素影响着救灾成效。因此,通过对清代贵州的灾荒赈济情况的研究,能够对今后贵州乃止整个中国的救灾工作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49;D691.2


本文编号:2605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605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b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