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辽宋夏金元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05:08
【摘要】: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下和中原封建王朝北进必经的军事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辽宋夏金元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经历了由多个民族政权竞相争雄到最终为蒙元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辽、北宋、西夏、金和蒙元诸势力为加强对各自辖区的统治,相继实行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军政管理方式。本文以朝代先后为序,从疆界演变、政区沿革、军事部署和相关战争四方面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军事地理问题。辽宋夏对峙时期,西夏在原有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的基础上,不断向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和西部扩张。至元昊时,西夏已基本上占据了除高原东南部麟、府、丰三州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元昊结合部落兵制和州县制度创立了监军司制度,在占据的高原地区设置了左厢、宥州、韦州、绥州、翔庆五个监军司,并构筑了密迩监军司的军事堡寨。1043年和1048年,辽夏两度在河曲开战,西夏虽然取得胜利,但失去了高原东北部之胜州和唐龙镇。辽随即在这一地区设置河清、金肃二军和宁边州,移民戍守,并将之划隶西南面(路)招讨司。神宗、哲宗和徽宗统治时期,北宋积极奉行拓边政策,在与西夏接壤的鄂尔多斯高原缘边诸路大筑城堡寨,趁势出击,步步为营,不断蚕食西夏疆土,使西夏陷入了极度被动的境地。夏金对峙时期,西夏趁金灭辽亡宋之机占领了辽之金肃、河清宁边三州军及北宋之丰州、府州,并从金人手中获得横山北鄙之地。为了巩固对高原占领区的统治,西夏对监军司制度作了一些改革,以适应金夏对峙时期的新形势。金灭辽宋后,在鄂尔多斯高原占领区实行兵民合一的路府州县体制,同时又设置西南路招讨司和陕西统军司,以防范西南诸部族和西夏。金末,面对蒙古之凌厉攻势,在陕西前线设行省、行元帅府等地方军政机构,由宰执兼领之,以统一调度战略物资。13世纪初,蒙古崛起,通过20余年时间灭夏亡金,全部接管了鄂尔多斯高原。蒙元在吸收金行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断事官制度,创立了行省制度。又结合中原王朝的分封制度和蒙古的兀鲁思体制确立了宗王出镇制度,以皇室诸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统御地方驻军并负责征伐,代表朝廷监临地方,以为藩屏。除此之外,元还设立了宣慰司都元帅府,掌“边陲军旅之事”,并兼理民政。蒙元的这些制度和措施具体到鄂尔多斯高原,就是中书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和察罕脑儿宣慰司都元帅府兼领军民之政,安西王坐镇关中,统领军马以备征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鄂尔多斯高原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辽、北宋、西夏、金和蒙元诸政权着力经营的地区。这一地区不仅反映了诸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角逐,而且见证了各民族间不断融合的历史进程,对当时的北方政局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4;K246;E993.2
【图文】:

元昊,西夏国,河曲,形势图


尽管元昊取得战争胜利,但鉴于西夏国力有限,难以与辽长久为敌,于是主逡逑动归还辽俘而求和。兴宗虽然以辽军失败同意议和,然而心有不甘,欲伺机“起逡逑倾国之兵讨之”。逡逑(二)第二次河曲之战逡逑:虚熙十七年(1048),元昊在政变屮被杀,其子谅祚年幼继位,没藏讹庞专逡逑权用幨。十八年(1049)七月,兴宗遂趁机再次兴兵伐M,欲尽4削耻。逡逑兴宗自统中军,以皇太弟耶律重元和北院大王耶律仁先为先锋,韩国王萧惠逡逑为河南道行军都统,兵锋直指河曲,克西夏唐龙镇,置为宁边州。九月,萧惠率逡逑军自黄河而下,“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既入敌境,更不设防。夏军出其不意,逡逑“从阪而下”,掩杀而至。辽军丢盔弃甲,“死伤尤众”,遂大败。重熙十九年逡逑(1050)二月,西复遣洼普、猥货、乙灵纪率军主动进攻辽金肃军,被辽将耶律逡逑①本图引自李范文:丨编:《西夏通史》,银川:宁K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逡逑73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宁;;住在巴润哈岱的一个夜晚[J];吐鲁番;2017年02期

2 李增亮;;沙柳情[J];内蒙古林业;1987年11期

3 李博生;张宏斌;;鄂尔多斯高原盐碱湖持续利用与其螺旋藻产业的崛起[J];盐湖研究;2010年04期

4 阿拉塔;奔走在鄂尔多斯高原[J];老区建设;1992年10期

5 徐景春;;鄂尔多斯高原揽胜[J];风景名胜;1998年09期

6 王林;;鄂尔多斯高原梁峁地区的秋小麦[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5年01期

7 张彬;在鄂尔多斯高原(二首)[J];朔方;2001年Z1期

8 王哈申其其格;;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牧民癌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9 刘旺林;高扬改革开放的风帆再创鄂尔多斯辉煌——伊盟统计局局长[J];内蒙古统计;1999年04期

10 马世瑞;鄂尔多斯高原的干质插花植物[J];内蒙古林业;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扬;;鄂尔多斯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史略[A];鄂尔多斯文化遗产(2013)[C];2013年

2 桑广书;;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旭东;王庆锁;陈仲新;;鄂尔多斯高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研究进展[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黄银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赵力强;;鄂尔多斯高原历史沙漠化与现代景观格局形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鄂尔多斯高原的回声——1978年鄂尔多斯的农村改革及其历史影响[A];《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丛书》鄂尔多斯模式研究与探索[C];2012年

6 李琳;栗淑媛;乔辰;田秀英;李燕华;;4个节旋藻样品AFLP的研究[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满良;陈山;张新时;;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民族生态学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8 鲍伟东;;鄂尔多斯高原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管理[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元君 通讯员 郝瑞芳;涌动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爱心故事[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2 本报记者 尹志;鄂尔多斯高原高歌猛进[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3 本报记者 额尔敦 通讯员 焦石平 宋桂林;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扶贫之星[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4 魏国军 铁勇;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奇葩[N];山西日报;2012年

5 张明杰 宋建波 祁建军;鄂尔多斯高原的忠诚卫士[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航宣;放飞,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银鹰”[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7 张安 程然 佐强;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赞歌[N];中煤地质报;2012年

8 张亚明邋梁秀宇;丰碑,耸立在鄂尔多斯高原[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双喜;绽放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精神文明之花[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满全 (蒙古族);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生命护佑者之歌[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九艳;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齐蕊;鄂尔多斯高原生态水文指数与地下水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3 王志忠;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生产加工关键因子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巩东辉;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对低温、强光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5 张璞进;鄂尔多斯高原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的生态适应性[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王兴锋;秦汉魏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金霞;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植被—土壤—土壤动物对荒漠化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爽;风成沉积磁学性质记录的鄂尔多斯高原中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D];兰州大学;2016年

9 许端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沙漠化过程中相对作用的定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景凯东;北朝至隋初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梁景宝;辽宋夏金元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黄桂林;元明清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纪浩;隋唐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军政建制沿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肖s

本文编号:2715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715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