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臣到奸臣:李林甫生前死后形象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04:51
【摘要】:李林甫是唐玄宗朝任相时间最长的宰相,在玄宗怠政的情况下,全权处理朝廷内外事务。在他当政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但他却是以奸臣的形象被世人熟知。事实上,李林甫曾参与经济、法律、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他有自己的行政原则,在朝堂之上颇具威权,能够平衡内外政局。这些都是他执政期间为玄宗朝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但这些作为却被世人慢慢遗忘,最终只留下“奸臣”的形象。这样的改变是从他死后开始的。杨国忠诬陷李林甫与阿布思有异谋,玄宗下旨定罪,他最终沦为罪臣。肃宗延续玄宗的态度,提出倘若后世遇到恩赦,李林甫及其子孙都不在恩赦之列。这直接影响着唐人对李林甫的态度。自此,他的政绩开始被忽视。两《唐书》、《资治通鉴》是后人对李林甫形象认知的主要来源,这三本史书中的记载乍看之下颇为相近,但对比以后却发现在史家特意安排的书写脉络下,不同史书呈现出来的李林甫形象有所差异。《旧唐书》中的李林甫虽已初具“奸臣”底色,但仍有正面评价。而《新唐书》将他纳入“奸臣传”,将其定性为奸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坐实李林甫数条罪名,自此他的“奸臣”形象确立,这三部史书对后世的李林甫形象影响颇深。也正是从他被诬陷到史家笔下的不同记载这一过程中,他的形象从“能臣”转变为“奸臣”。那么,为何会这样呢?首先,史家试图从盛唐衰落中找到治乱兴衰之道,而奸臣误国之说的影响贯穿着唐宋时代李林甫形象的塑造。其次,历史人物由史官来书写,而史官属于文士,朝廷内部干吏与文士的政治争斗对文士群体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影响史官对李林甫形象的书写。最后,唐代的史观以“直笔”为原则,而宋代更注重“伦理”,这也就导致他“奸臣”的形象在宋代定性并逐渐深入人心。这些都是李林甫形象演变过程背后暗藏的力量,也是他生前与死后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2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峰;略说玄宗朝的图书整理与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李向群;唐代皇室婚媾中的不计行辈婚[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3 马文良;;皇帝的戏瘾[J];当代戏剧;1989年04期
4 阎守诚;;论张说与宇文融之争[J];晋阳学刊;1989年04期
5 贺润坤;;安史之乱中潼关为何失守[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6 刘兴雨;;黑头后人说玄宗[J];杂文选刊(下半月版);2005年05期
7 王霞;;新罗“仁义之乡、君子之国”的由来——兼论玄宗时期的唐罗交流[J];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章明;“闲坐说玄宗”[J];领导文萃;1999年10期
9 李伟明;;拜托 别“玄宗玄宗”地乱喊[J];廉政w
本文编号:2720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72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