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清政府水环境观测、管理和控制的职能,考察清代水位测量工具志桩的设立、分布和水报功能情况,并以淮河上中游和黄河中游志桩水报为例,复原其志桩的设立和水报的具体运作情况,探析清政府水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过程,评价该体系在清代江河防洪中的效果,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来展示清政府集权统治的特点。 对于水环境的观察行为古已有之,随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一行为在观测工具、技术以及运用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清代以来,不管从水资源调配的角度,还是对于洪水风险管控方面,对于水环境的观测逐渐成为一种政府实施的行为,被纳入到国家制度层面进行运作。本研究主要以清政府志桩水报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本文明确了清代河工领域“志桩”和“水报”的概念和两者的关系。“志桩”是用来测量河水或湖水水位涨落尺寸的工具,“水报”是指将江河湖泊工程、水势情况,向上级部门或其他地区进行传报的行为,其中水报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志桩测量所得的水位情况。通过梳理有清一代关于志桩文献的记载,提取出多个常见志桩的名称,探究了它们的基本设立情况、功能应用和地理分布。研究认为,清代志桩可以分为测量式和预报式两种,二者都具备测量水位的功能,但区别在于,预报式志桩增加了向下游传报水情信息的任务,其防洪预警的作用较为突出。关于测量式志桩的分析,文章以山东境内北四湖和南四湖志桩水报为例,揭示了该类志桩水报指示当地水资源调配的特点。 对于预报式志桩的管理和运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论文分别对淮河上游和黄河中游志桩设立及其水报运作情况进行了复原性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志桩的设立过程,同时是清政府对于上述区域地理背景和洪水环境深入认识的过程。淮河上中游和黄河中游,清初以来是政府工程设计和职官配置上的“缺失”地带。但18世纪初,随着黄河上游宁夏府志桩水报的出现,清政府视野逐渐加强了对于黄淮上中游的关注,从而开启了清政府全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的序幕。至18世纪中期以来,淮河上中游和黄河中游都与其下游建立了水情传报联系,这一过程,是清政府政权力量和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增强的表现。康熙朝以来寻求河道治理专业化的趋势,使管理河道的技术型官僚队伍不断成长,从而在清代治河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志桩水报体系构建思想就来源于这一群体。不过,在官员力量强化的同时,清政府有效地运用其强有力的制衡策略,在志桩水报过程中既调动了河官与印官的协同参与,又加强了对于两者施政行为的监督。 关于清代志桩水报在防洪御险中的效果,本文认为,其主要表现为对于下游工程修防和调控的参考意义。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传递条件的制约性,以及政治环境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志桩洪水预报效果不应做过高评价,其所发挥的政治作用更为关键。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9;TV8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二) 清代河政管理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资料情况
(一) 研究内容
(二) 资料情况
第一章 水环境的考量:清代的志桩与水报
第一节 从水则到志桩:水汛预报的产生
一、古代水位测量的发展
二、水汛预报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清代志桩概况
一、志桩的设立情况
二、志桩的功能及其分布
第二章 清代淮河水报制度建立及其运作
第一节 关注的缺失:清前期淮河的管理
第二节 淮河水报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淮河流域志桩设立过程
二、水报制度的设计和规定
第三节 淮河水报制度的运作实态及其发展
一、淮河水报的实效及志桩的增设
二、水报传递:沿淮驿路体系的变革
三、水报过程中主体官员的变化
第三章 清政府黄河中游水报预警体系构建(上)
第一节 清代黄河中游洪水环境的认识过程
一、清政府环境信息掌控意识的强化
二、李宏对于豫西黄河环境的调查
第二节 万锦滩等志桩的设立过程
一、万锦滩等志桩的选址
二、万锦滩等志桩水报制度规定
第四章 清政府黄河中游水报预警体系构建(下)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水报的高层运作
一、中央的关注——“三汛”呈报传统
二、“三汛”呈报文本形式和水报内容的变化
第二节 跨境域合作:河、印“协力料理”
第三节 水报传递方式的嬗变
一、“马上飞递”
二、电报传递在水报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轩;;一生流放三次的河督李亨特[J];紫禁城;1993年06期
2 赵玉正,张荣仁;驻济治河中枢及其他[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田惠民;王建华;;一处规制特殊的清代官吏坟茔[J];文物世界;2007年02期
4 宋德宣;靳辅治河简论[J];甘肃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5 关孝廉,沈原;两江总督阿山参劾张鹏翮满文奏折[J];历史档案;1996年03期
6 丁建军;顺康时期的河道总督探讨[J];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7 王娟;;清代河道总督职责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刘广新;清代济宁“河道总督衙门”[J];安徽史学;1996年04期
9 滕绍箴;论清代完颜世家及其家教——评江南河道总督麟庆[J];民族研究;1993年02期
10 李鸿彬;;清代治黄名臣——靳辅[J];中国水利;198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玉娟;明清时期河南省级官员施政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宏忠;清代黄淮流域志桩水报运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治;河道总督与清朝政治[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丁祥利;春旱秋潦:黄河与豫东平原社会变迁(1644-1795)[D];南京大学;2011年
4 赵翔;运河流域法律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孔凡雪;集体讨论与朝廷集中—道光朝禁烟决策过程和决策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6 姬忠科;靳辅治河相关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邵博;康熙朝治理黄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罗珊;刍议清初陈鹏年的法律思想[D];湘潭大学;2011年
9 周桂萍;清代河神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丁;清代中后期淮安府文学活动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786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78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