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先秦时期水牛文化遗产的梳理与提炼

发布时间:2021-01-15 06:02
  在水牛已从役用向食用方向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挖掘我国水牛文化起源,有助于解决现代水牛相关产品设计"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等问题。本文从考古遗存、神话传说和民俗活动三方面收集、甄别水牛文化遗产,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对水牛文化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先秦时期水牛主要服务于宗教和军事需求,形象被广泛用于图腾、牺牲、礼器、运输,形成了早期民族美学理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水牛拉犁的耕种模式,水牛的职能开始从祭祀向役用方向转变。先秦时期的水牛文化提炼能促进现代水牛奶、肉、皮、角等产业发展,可为产品、包装、广告设计提供新思路,并对开拓水牛特色产品市场、打造文化经济、弘扬传统文化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牛业科学. 2020,46(05)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先秦时期水牛文化遗产的梳理与提炼


河南殷墟司辛石牛

曲线,云南,岩画,水牛


岩画中保存了大量的水牛形象和水牛图腾。我国岩画大致分三个体系:北方体系(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和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东南沿海体系(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和香港)和西南体系(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内蒙古、宁夏岩画带早期是狩猎、采集和狩猎兼放牧经济形态下的产物,内容以动物图腾、女性生殖图腾及手印等为代表,后产生了一种带有多种文化内涵的类人面像图腾符号和类人面像面具图形的新岩画。由东夷和百越人创作的东南沿海体系岩画体系反映了早期农耕文化特征,表现了神灵崇拜、天体崇拜和生殖崇拜等内容。西南岩画带由中国南方各原驻和迁徙少数民族所创作,反应了狩猎和畜牧与农耕并存的混合经济形态[6]。岩画中的水牛几乎全是侧面,画法区分于牦牛和黄牛的特征主要在牛角、牛毛、牛背和牛尾。水牛角粗大而扁,呈弧形弯曲,毛短,背部曲线不明显,牛尾直长。而牦牛的画法肩部明显隆起,尾巴上细下粗,或在牛身一周画线条示意长毛。黄牛则角粗短呈锥状。西藏嘉林岩画、青海岩画、云南岩画以及全国其它地区岩画中存在大量射猎图。如云南沧源岩画(新石器时代晚期)狩猎群像中有三幅分别涉及套猎、群猎和围猎的情景。在套猎画中,左侧一人持套索,下方一人持弓箭,两人皆指向画面右侧的水牛(图1A);在群猎画中,两人面对两水牛,一人驱赶,另一人持弓箭,展现了人牛博弈的紧张氛围(图1B)。在围猎画中,多人利用工具成功“活捉”了水牛,也有可能是在展示如何驯化水牛、使其成为人类的工具(图1C)[7];由于原始人经常在服饰和首饰上模仿动物,尤其是鸟类和角兽,起初是为了伪装和狩猎,后衍变为宗教需求和审美需求。因此,该画也极有可能在表达庆祝丰收的祭祀舞蹈场景。剖析岩画中图腾所反映的场景,发现水牛图腾崇拜又包含以下几种崇拜内涵。

崖画,云南,太阳神,江宁


祖先崇拜是一种融合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其核心是崇祀死去祖先亡灵而祈求庇护。秉持者“万物有灵”思想,当某一氏族把图腾物当作自己的祖先,自然而然就对该图腾产生了祖先崇拜。当代表全氏族的能力、事迹逐步集中到某一具有非凡功德的伟大始祖身上,就产生了图腾、 神与人 ( 祖先 ) 三者合一的图腾始祖。云南壮族集居区大王岩崖画(新石器时代)有一幅三人三水牛群像(图2C)[9],表现的就是剽牛祭祖的场景。3 水牛祭祀文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图腾视域下的妇好墓鸮尊研究[J]. 侯力丹.  美术大观. 2019(05)
[2]试论商周青铜器侧身牛纹[J]. 李树浪.  考古与文物. 2018(02)
[3]夔与东夷文化——《孔丛子·论书》所引《尚书》文字考之一[J]. 雷欣翰.  文化遗产. 2015(06)
[4]商代考古发现的牛状遗物探析[J]. 胡洪琼.  殷都学刊. 2015(03)
[5]圣水牛的家养/野生属性初步研究[J]. 王娟,张居中.  南方文物. 2011(03)
[6]商代晚期黄河以北地区的犀牛和水牛——从甲骨文中的■和兕字谈起[J]. 雷焕章,葛人.  南方文物. 2007(04)
[7]中国家养水牛起源初探[J]. 刘莉,杨东亚,陈星灿.  考古学报. 2006(02)
[8]中国岩画的文化坐标[J]. 龚田夫,张亚莎.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6(01)
[9]牛的形象与中国文学[J]. 谭显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9(01)
[10]先秦社会的巫、巫术与祭祀[J]. 许兆昌.  史学集刊. 1997(03)

博士论文
[1]先秦色彩研究[D]. 肖世孟.武汉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城固商代青铜面具研究[D]. 李炜.云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2978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978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1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