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青龙寺的用瓦制度与寺院营建
发布时间:2021-02-25 17:58
本文对唐青龙寺瓦件的样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尝试在样式与出土位置之间寻找对应关系,从而对重建后青龙寺的基本用瓦制度与营建状况进行复原。研究表明,青龙寺主要使用黑色磨光瓦与莲花纹瓦当,但不同建筑在瓦件尺寸、纹样上存在明显差异。借由这些差别,青龙寺的重建工程及其存续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还原,该过程也从动态视角展现了晚唐以降密教的发展状况。
【文章来源】:考古与文物.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青龙寺瓦件的使用面状态
第三,单瓣莲花纹以水滴形花瓣的H′组(5种)与半月形花瓣的I′组(5种)为主;A′组(3种)原为标准的带轮廓线椭圆花瓣,但部分标本花瓣变小、轮廓线退化;D′组(1种)、F′组(3种)亦为水滴形花瓣,后者的花瓣外围带有连续轮廓线;C′组(1种)、G′组(4种)为圆形花瓣;E′组(3种)为细长水滴形花瓣;B′组(1种)肥大上卷花瓣随着边轮宽比增大有北齐邺城遗风。整体来看,青龙寺的单瓣莲花纹瓦当呈现花瓣变形、变小、变多的趋势,传统的饱满的椭圆形花瓣逐渐被取代(表二)。第四,复瓣莲花纹瓦当以圆凸子瓣加圆端式轮廓线的B组(3种)、细小子瓣加凹入式轮廓线的C组(4种)以及细小子瓣加凹入式连续轮廓线的D组(5种)为主,另有少量细小子瓣加圆端式轮廓线的A组类型(2种)。青龙寺复瓣莲花纹瓦当的轮廓线均为细线,且出现线条退化消失的现象(表三)。
青龙寺檐头板瓦的下缘装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核桃园5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J]. 沈丽华,朱岩石,何利群,郭济桥. 考古. 2018(12)
[2]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兴安门遗址[J]. 何岁利,龚国强,李春林. 考古. 2014(11)
[3]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J]. 龚国强,何岁利,李春林. 考古. 2006(07)
[4]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发掘简报[J]. 龚国强,何岁利. 考古. 2003(11)
[5]洛阳出土隋唐至北宋瓦当的类型学研究[J]. 陈良伟. 考古学报. 2003(03)
[6]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J]. 安家瑶,李春林. 考古学报. 1997(03)
[7]隋仁寿宫唐九戍宫37号殿址的发掘[J]. 安家瑶,丁晓雷. 考古. 1995(12)
本文编号:3051344
【文章来源】:考古与文物.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青龙寺瓦件的使用面状态
第三,单瓣莲花纹以水滴形花瓣的H′组(5种)与半月形花瓣的I′组(5种)为主;A′组(3种)原为标准的带轮廓线椭圆花瓣,但部分标本花瓣变小、轮廓线退化;D′组(1种)、F′组(3种)亦为水滴形花瓣,后者的花瓣外围带有连续轮廓线;C′组(1种)、G′组(4种)为圆形花瓣;E′组(3种)为细长水滴形花瓣;B′组(1种)肥大上卷花瓣随着边轮宽比增大有北齐邺城遗风。整体来看,青龙寺的单瓣莲花纹瓦当呈现花瓣变形、变小、变多的趋势,传统的饱满的椭圆形花瓣逐渐被取代(表二)。第四,复瓣莲花纹瓦当以圆凸子瓣加圆端式轮廓线的B组(3种)、细小子瓣加凹入式轮廓线的C组(4种)以及细小子瓣加凹入式连续轮廓线的D组(5种)为主,另有少量细小子瓣加圆端式轮廓线的A组类型(2种)。青龙寺复瓣莲花纹瓦当的轮廓线均为细线,且出现线条退化消失的现象(表三)。
青龙寺檐头板瓦的下缘装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核桃园5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J]. 沈丽华,朱岩石,何利群,郭济桥. 考古. 2018(12)
[2]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兴安门遗址[J]. 何岁利,龚国强,李春林. 考古. 2014(11)
[3]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J]. 龚国强,何岁利,李春林. 考古. 2006(07)
[4]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发掘简报[J]. 龚国强,何岁利. 考古. 2003(11)
[5]洛阳出土隋唐至北宋瓦当的类型学研究[J]. 陈良伟. 考古学报. 2003(03)
[6]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J]. 安家瑶,李春林. 考古学报. 1997(03)
[7]隋仁寿宫唐九戍宫37号殿址的发掘[J]. 安家瑶,丁晓雷. 考古. 1995(12)
本文编号:3051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5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