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乾隆朝京师、桐城的暑热疫与温疫知识的重构——以余霖《疫疹一得》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3-07 14:35
  因极端高温气候,乾隆年间京师和桐城多次爆发了暑热疫。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余霖提出了以重用石膏为核心的治疫新法。新法颇有疗效,但违背了时人畏惧寒凉的观念,招来了知识精英的反对,医学精英则鼎力支持。成儒入圣的儒家观念为余霖创造和坚持新法提供了精神动力,但也使其过分自大,忘记了对新法的进一步探索。这些反映了清代医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文化模式,残缺的医疗体制造成了医学知识创新的市场化,市场化激发了民间多元而丰富的创新活力,但大大地减缓了新理论的认定过程,也不利于新理论向社会的传播。 

【文章来源】:青海民族研究. 2020,31(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乾隆朝京师和桐城的暑热疫
    (一)“名不见经传”的温疫
    (二)气候变迁与暑热疫
    (三)暑热疫的病名认定
三、暑热疫与余霖对治疫知识的建构
    (一)温疫知识的传统
        1. 仲圣学说
        2. 刘完素以来温病学说
    (二)余霖对治疗暑热疫新法的发明
        1. 发明新法的过程
        2. 新法《疫疹一得》的体系
四、治疫新理论的认定:知识精英与医学精英的博弈
    (一)“大剂”治疫引来的争议
    (二)知识精英对余霖的质疑
    (三)医学精英对余霖的辩白
    (四)余霖在温疫学说史上的地位
五、儒家文化与余霖创造温疫知识的动力及特点
    (一)儒家文化与余霖创造温疫知识的动力
    (二)余霖创造新理论的特点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仲圣文化及其对温病知识的形塑[J]. 张田生.  清史研究. 2020(01)
[2]观念史视野下清代医家的行为与身份认同[J]. 张田生.  中医药文化. 2019(03)
[3]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J]. 余新忠.  齐鲁学刊. 2018(05)
[4]当今中国医疗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景[J]. 余新忠.  历史研究. 2015(02)
[5]余霖生平及其《疫疹一得》考[J]. 傅建忠.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4)
[6]余霖籍贯考[J]. 程新.  中华医史杂志. 2014 (04)
[7]医圣的层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与现代中医知识建构系列研究之一[J]. 余新忠.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4(07)
[8]余霖对温病学说的贡献[J]. 杜建.  福建中医药. 1986(04)
[9]余霖学术介绍[J]. 姜春华.  中医药学报. 1985(03)
[10]温痰学家余霖[J]. 毛俊同.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01)



本文编号:3069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69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1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