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土司官服金属线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5 09:13
  对一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官服进行针对性的保护修复,以其使用的三种金属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检测,得到了三种金属线的结构特征、相关几何尺寸、金属箔层合金,以及褙衬中各元素比例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面料花纬金属线为捻银线,其所用芯线为丝线。补子所用两种粗细不同的金属线均为捻金线,其中粗金属线的芯线为棉线,细金属线的芯线为丝线。三种金属线使用的褙衬材料均为纸张,系由竹纤维和禾草类纤维两种纤维混合打浆后抄造而成。本研究可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文物保存现状,为后续的保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也可为清代纺织品的用金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资料。 

【文章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32(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土司官服金属线的分析研究


官服面料

形貌,金属,纹样,官服


图1 官服面料补子前后成对,图案与大小基本相同,前片被门襟一分为二,后背部补子完整,都是先期织绣好再缝缀到衣服上。补子均为两层,上层由金属线在石青色素缎上采用双金遍地盘金绣工艺制成,后再用淡黄色丝线固定于下层橘黄色平纹织物上。补子主体图案为瑞兽右向立于湖石之上,望向补子右上方的太阳,下部为海水江崖纹和立水纹,天空中飘浮散布着蝙蝠、花卉、盘长等各类吉样纹样,整体形式自由灵动,布局有序。补子上所采用的金属线分为粗细两种规格,中心部位除兽纹的眼睛和嘴部用彩色丝线绣成外,其余部分均采用粗金属线盘金绣工艺制成。补子外围的一圈回纹装饰所采用的金属线比主体纹样所用金属线较细。在保护修复工作前期,通过对该官服面料使用的金属线(编号为1号)、补子外围回纹装饰细金属线(编号为2号)和补子中心部位主题纹样粗金属线(编号为3号)三种金属线的结构形貌与材质特征进行科学分析检测,评估其存在的各种病害,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该文物的保存现状,为后续的保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同时,也为研究清代纺织品用金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资料。

显微照片,金属,显微照片,芯线


从金属箔条之间较大的缝隙中可观测到芯线的形貌,三种金属线所用芯线均为双股芯线,芯线为Z向加捻,面料金属线芯线的颜色为白色,补子中两种金属线芯线的颜色为淡黄色。芯线的颜色与金属箔条的颜色相对应,更加衬托出金属箔的色彩,提升了金属线的呈色。表1 三种金属线形貌与结构尺寸测量结果Table 1 Measurement results of morphology and physical dimension of three kinds of metal threads 1号 2号 3号 金属线直径/mm 0.32~0.43 0.24~0.31 0.56~0.67 金属箔条宽度/mm 0.73 0.68 0.78 金属箔条捻向 Z Z Z 金属箔条颜色 银白色 金黄色 金黄色 蚂蚁脚/mm 0.068 0.065 0.110 夹角/(°) 41.75 38.47 48.69 芯线股数 双股 双股 双股 芯线捻向 Z Z Z 芯线颜色 白色 淡黄色 淡黄色 褙衬颜色 土红色 土红色 土红色 褙衬材料厚度/μm 17.3~18.0 22.8~24.2 19.7~2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组明清织物装饰捻金线的技术分析与比较研究[J]. 路智勇,惠任,韩淑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7(04)
[2]现代显微技术在纸质文物鉴定与修复中应用[J]. 宋晖.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5(02)
[3]纸质文物的无损和微损观察分析方法[J]. 谭敏,王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4(02)
[4]显微红外光谱仪与显微拉曼光谱仪对纺用无色单根纤维的检测[J]. 罗仪文,孙其然,徐彻,奚建华,陈晓红.  证据科学. 2010(06)
[5]古代纸张和手稿中的无机元素[J]. 李涛.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8(06)
[6]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调查研究[J]. 廉海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S1)



本文编号:3211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211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f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