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与《写生珍禽图卷》
发布时间:2021-06-06 06:26
<正>宋徽宗赵佶(1082—1135),北宋第八代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其兄哲宗崩于元符三年(1100),因为无子,乃由赵佶继位,时仅九岁。他在位共二十五年(1100—1125),先后建元六次: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宜和。他怠于政治,重用蔡京、王黻等人,横征暴敛,骄奢浮逸。他崇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由于宋朝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内忧外患不断。内激起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外引来金兵灭辽后南下攻宋。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 2020,(08)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27.5cm×521.5cm纸本墨笔龙美术馆藏
[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27.5cm×521.5cm纸本墨笔龙美术馆藏从美术史角度论,徽宗最擅者应为写生花鸟,这与他的艺术情趣和所处时代密不可分。唐至五代时期是中国花鸟画兴起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初蜀之黄筌、南唐之徐熙是花鸟画两大主力,时代的风尚均出于此。黄筌的画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则“落墨为格”,“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两家各有千秋,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他们对后代花鸟画都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黄筌工致富丽的画风主宰了宋代画院的花鸟画风格。而宋代崔白将生动自然的气息带入画院。崔白构思新巧,工中带写,其讲究写实的作风,以及徐熙的“野逸”情趣都感染着徽宗赵佶,使其花鸟画形成强调观察生活、追求意境、描绘入微、典雅生动的特质,徽宗亦在画史上成为花鸟画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尤为突出的是徽宗重视写生,强调取法自然,是一位“写实”的画家。史书记载:当年龙德宫建成,徽宗命画院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竣工后,徽宗审视前后左右,唯独欣赏中殿柱廊上的月季花,问画者为谁,实少年新进,徽宗大喜,褒锡甚宠。他人皆莫测其故。徽宗说:“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可见徽宗对自然观察入微,并作为其艺术的追求,这无疑始终贯穿在他的创作之中。无论史书记载还是今存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徽宗这一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及至现代,美术史家和鉴定大师也有多种著录和论述:朱省斋(20世纪)编《中国书画》第一集刊印了全部十二段图像,并在他编写的《海外所见中国名画录》第13页记有:“(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此卷笔墨与格局,与友人旧藏之《四禽图卷》,殆相仿佛,不仅确系真迹,且出自道君亲笔。断无疑也。”张珩(1915—1963)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一绘画四》评注写道:“此卷乃徽宗亲笔,画法与《写生珍禽图》同。”谢稚柳(1910—1997)编《宋徽宗赵佶全集·序论》中指出:“《图绘宝鉴》记:赵佶‘尤擅墨花石,作墨竹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现在传世赵佶的墨笔花鸟,除《枇杷山鸟》而外,尚有《四禽图卷》《写生珍禽图卷》。《四禽图》为四段,《写生珍禽图》有十二段。其中有竹的《四禽图》有一段,《写生珍禽图》有四段,都是撇出的形体,全用焦墨,不分浓淡,竹叶的交加处都空一白道,使两叶错杂不相混。正是如《图绘宝鉴》所说的‘密处微露白道’……《南宋馆阁录续录》记‘写生墨画十七幅,宣和乙巳仲春赐周淮’,十六字。可能《四禽图卷》,抑《写生珍禽图卷》,正是赐周淮十七幅中所散失。两者笔墨一致,情调一致,显然是同一时期所作。宣和乙巳(1125)为宣和七年,时赵佶四十四岁,明年丙午,即为钦宗靖康元年。是《四禽图卷》《写生珍禽图卷》或并为赵佶被掳前二年之笔,亦显示其风调与其中期之作有所不同。”又在同书第5页论及:“《四禽图》《写生珍禽图》即从它的风貌而言,已是他后期之作了。”谢稚柳的《鉴余杂稿》中也阐述了上述观点。徐邦达著《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与代笔画的考辨》中提到“一些粗简画如墨笔写生的《珍禽图》(即《花鸟写生卷》)、《四禽图》,以及淡设色的《柳鸦图》《竹禽图》等等,应该是亲笔作品”……他还记录“《写生珍禽图》卷(即《花鸟写生卷》),《墨缘汇观续录》、《石渠宝笈初编》卷二二四著录,《中国书画》第一集(香港版)影印,今在国外。“《写生珍禽图)》卷及《四禽图》卷,其用笔比《竹禽图》等苍逸流动些,但还有相通的地方,很有可能是他较晚期的亲笔作品。又二卷中所画墨竹正如《图绘宝鉴》卷三《赵佶传》中所说的:‘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因‘十二禽’没有‘绍兴’押缝印,至少是一套中的东西,如对卷等等。徐邦达的《古书画伪讹考辨》第223页:‘画史中说他尤善墨花石,作墨竹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现在看到他的几种水墨画,《写生珍禽图》《四禽图》等正是如此画法,自与一般院体画不同。”[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局部二)27.5cm×521.5cm纸本墨笔龙美术馆藏
本文编号:3213798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 2020,(08)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27.5cm×521.5cm纸本墨笔龙美术馆藏
[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27.5cm×521.5cm纸本墨笔龙美术馆藏从美术史角度论,徽宗最擅者应为写生花鸟,这与他的艺术情趣和所处时代密不可分。唐至五代时期是中国花鸟画兴起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初蜀之黄筌、南唐之徐熙是花鸟画两大主力,时代的风尚均出于此。黄筌的画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则“落墨为格”,“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两家各有千秋,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他们对后代花鸟画都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黄筌工致富丽的画风主宰了宋代画院的花鸟画风格。而宋代崔白将生动自然的气息带入画院。崔白构思新巧,工中带写,其讲究写实的作风,以及徐熙的“野逸”情趣都感染着徽宗赵佶,使其花鸟画形成强调观察生活、追求意境、描绘入微、典雅生动的特质,徽宗亦在画史上成为花鸟画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尤为突出的是徽宗重视写生,强调取法自然,是一位“写实”的画家。史书记载:当年龙德宫建成,徽宗命画院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竣工后,徽宗审视前后左右,唯独欣赏中殿柱廊上的月季花,问画者为谁,实少年新进,徽宗大喜,褒锡甚宠。他人皆莫测其故。徽宗说:“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可见徽宗对自然观察入微,并作为其艺术的追求,这无疑始终贯穿在他的创作之中。无论史书记载还是今存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徽宗这一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及至现代,美术史家和鉴定大师也有多种著录和论述:朱省斋(20世纪)编《中国书画》第一集刊印了全部十二段图像,并在他编写的《海外所见中国名画录》第13页记有:“(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此卷笔墨与格局,与友人旧藏之《四禽图卷》,殆相仿佛,不仅确系真迹,且出自道君亲笔。断无疑也。”张珩(1915—1963)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一绘画四》评注写道:“此卷乃徽宗亲笔,画法与《写生珍禽图》同。”谢稚柳(1910—1997)编《宋徽宗赵佶全集·序论》中指出:“《图绘宝鉴》记:赵佶‘尤擅墨花石,作墨竹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现在传世赵佶的墨笔花鸟,除《枇杷山鸟》而外,尚有《四禽图卷》《写生珍禽图卷》。《四禽图》为四段,《写生珍禽图》有十二段。其中有竹的《四禽图》有一段,《写生珍禽图》有四段,都是撇出的形体,全用焦墨,不分浓淡,竹叶的交加处都空一白道,使两叶错杂不相混。正是如《图绘宝鉴》所说的‘密处微露白道’……《南宋馆阁录续录》记‘写生墨画十七幅,宣和乙巳仲春赐周淮’,十六字。可能《四禽图卷》,抑《写生珍禽图卷》,正是赐周淮十七幅中所散失。两者笔墨一致,情调一致,显然是同一时期所作。宣和乙巳(1125)为宣和七年,时赵佶四十四岁,明年丙午,即为钦宗靖康元年。是《四禽图卷》《写生珍禽图卷》或并为赵佶被掳前二年之笔,亦显示其风调与其中期之作有所不同。”又在同书第5页论及:“《四禽图》《写生珍禽图》即从它的风貌而言,已是他后期之作了。”谢稚柳的《鉴余杂稿》中也阐述了上述观点。徐邦达著《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与代笔画的考辨》中提到“一些粗简画如墨笔写生的《珍禽图》(即《花鸟写生卷》)、《四禽图》,以及淡设色的《柳鸦图》《竹禽图》等等,应该是亲笔作品”……他还记录“《写生珍禽图》卷(即《花鸟写生卷》),《墨缘汇观续录》、《石渠宝笈初编》卷二二四著录,《中国书画》第一集(香港版)影印,今在国外。“《写生珍禽图)》卷及《四禽图》卷,其用笔比《竹禽图》等苍逸流动些,但还有相通的地方,很有可能是他较晚期的亲笔作品。又二卷中所画墨竹正如《图绘宝鉴》卷三《赵佶传》中所说的:‘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因‘十二禽’没有‘绍兴’押缝印,至少是一套中的东西,如对卷等等。徐邦达的《古书画伪讹考辨》第223页:‘画史中说他尤善墨花石,作墨竹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现在看到他的几种水墨画,《写生珍禽图》《四禽图》等正是如此画法,自与一般院体画不同。”[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局部二)27.5cm×521.5cm纸本墨笔龙美术馆藏
本文编号:3213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2137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