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唐后期上行公文中的兼申现象
发布时间:2021-07-27 20:42
上行公文的兼申,是指下级机构将同一事项分别上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上级机构的现象。唐代上行公文中的多种兼申规定,主要出现在唐后期,反映了唐后期在信息分层的基础上,皇帝与中央机构力求更为及时准确地掌控重要、敏感政务信息的一种努力和尝试。通过报告性公文的兼申,皇帝或上级机构能够与具体负责机构同步掌握信息,有利于皇帝或上级机构对具体负责机构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朝的出使郎官与地方监察[J]. 陈明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2]论请示与报告之异同[J]. 王新立. 档案. 1998(02)
[3]唐律令国家的预算——仪凤三年度支奏抄·四年全金部旨符试释[J]. 大津透,苏哲. 敦煌研究. 1997(02)
[4]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J]. 李锦绣. 文献. 1991(04)
本文编号:3306507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朝的出使郎官与地方监察[J]. 陈明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2]论请示与报告之异同[J]. 王新立. 档案. 1998(02)
[3]唐律令国家的预算——仪凤三年度支奏抄·四年全金部旨符试释[J]. 大津透,苏哲. 敦煌研究. 1997(02)
[4]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J]. 李锦绣. 文献. 1991(04)
本文编号:3306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30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