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宋代阿育王塔图像之演变——以南宋大足宝顶山“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和雷峰塔塔砖藏“王承益塔图”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8 11:09
  作为中国古代佛塔样式之一的"阿育王塔",在宋代同时出现了两种衍生的平面图像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南宋大足宝顶山石刻之宝塔图碑,乃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即鄮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宝塔在南宋宁宗禁庭供奉时显灵之图,可视为表现同时代鄮县阿育王塔形态的例证。宝塔图碑属于"四面开龛作佛像式"阿育王塔图像的复杂变体,反映了南宋皇室对鄮县阿育王塔的再次供养和利用,从而制作了神异感应图像,经由皇室颁赐给地方。其二是五代末宋初佛教徒王承益刻印的"阿育王塔图",属于"四舍本生图式"阿育王塔图像,它开启了以塔图供养代替实物小塔的新模式。阿育王塔图像与政权意识形态和法舍利观念密切结合,作为"神圣图像"进一步符号化和世俗化。 

【文章来源】:美育学刊. 2020,11(04)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宋代阿育王塔图像之演变——以南宋大足宝顶山“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和雷峰塔塔砖藏“王承益塔图”为例


雷峰塔塔砖藏“王承益塔图”的局部细节,

外壁,大足,宝塔,须弥山


“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以下简称宝塔图碑),嵌于重庆大足宝顶山石窟小佛湾主尊窟“毗卢庵”背外壁佛龛中(图1)。宝塔图碑所在毗卢庵洞的造像,洞内主要表现传为“金刚藏菩萨显灵浊世”的柳本尊“十炼”成佛过程,以及八大明王等;洞外则是十方诸佛及十二金刚护法神等。从宗教意义而言,虽属一座小“庵”,却“虚空法界遍包含”,体现了法身毗卢佛之崇高境界。(1)毗卢庵洞的宝塔图碑作为南宋时期有明确纪年的阿育王塔衍生图像,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该图碑嵌于毗卢庵洞窟后外壁(面南)的正中央。壁高217厘米、宽228厘米。碑上方左右雕16个小圆龛坐佛像,下方为半身隐没于须弥山中的四大天王,残留彩绘痕迹。宝塔图碑立于须弥山中涌现的高浮雕仰莲座上,碑高115、宽60厘米,莲座高34厘米、宽92厘米。

宝塔,舍利,拓片


该题记与宝塔图碑正中的宝塔图严格呼应。碑上部正中线刻一单层方形宝塔(图2),当为题记中的“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舍利宝塔”,外轮廓与吴越国王钱俶所造金属阿育王塔大体相似,局部则有很大差别。该塔由塔基、塔身、塔刹及四角山花蕉叶构成,总高27厘米。塔基座高4厘米、宽12厘米,基座前方并排刻6个长方拱顶形小龛,每龛内刻一小坐佛像。其塔身方形,高9厘米,下承仰莲座。塔身正面中间为一大圆珠,内刻坐佛一身;周围上下左右刻四坐佛,皆有头光和身光,而并非吴越阿育王塔塔身所见的四舍本生故事。(3)德宇处刻仰莲纹,上为多重相轮宝珠重叠而成的塔刹,该宝珠内部刻画精细,应是为了表现题记中的“复于第二相轮现水晶珠”之瑞相。塔顶四角各有尖耸的山花蕉叶,其上亦刻饰三层佛像,但并非佛传故事,山花蕉叶旁垂饰铃铎。宝塔图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塔刹火焰宝珠上方于光毫中显现的释迦摩尼佛。佛高20厘米,几乎与方形宝塔等大,佛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笼于袖内,结跏趺悬裳座,后有数重同心圆身光。自宝塔塔座、塔身、山花蕉叶及相轮边缘的圆珠处放出多道光毫,可能是对应题记中“左右嫔御侍臣见碧琉璃珠现于塔内铎旁时大时小”之景,这些线刻的圆珠或许就是“碧琉璃珠”,无论是题记中提到的相轮水晶珠,还是碧琉璃珠,均是佛教七宝之一,皆象征宝塔显灵之迹象。塔身两边光毫之中,各线刻一竖长方形榜题框,左为“释迦如来涅槃至辛卯绍定”,右为“四年得二千百八十二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圣寿寺毗卢庵造像的调查与研究[J]. 米德昉.  四川文物. 2019(02)
[2]《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研究[J]. 陈明光.  佛学研究. 1997(00)
[3]大足宝顶山小佛湾“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J]. 胡良学.  文物. 1994(02)
[4]五代吴越国的印刷[J]. 张秀民.  文物. 1978(12)
[5]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J].   文物. 1972(08)



本文编号:3307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307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2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