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文化层形成原因初探
发布时间:2021-08-03 08:43
文化层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成层堆积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地层类型。史前时期文化层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遗址的文化层,同一遗址不同区域的文化层,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在史前遗址文化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反映了不同的堆积过程。
【文章来源】:文博.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黄土地带旷野旧石器遗址中风成作用为主形成的原地埋藏文化层(陕西商洛白杨店地点)
而在洞外部分的堆积中,除偶尔可见从山坡上滚落下来的石灰岩角砾外,还有质地比较纯净的黄土堆积物,其中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的数量也远不及洞内丰富,人类制作的、散落于地表的遗物,以及山坡滚落的角砾,在暴露于地表的过程中,逐渐被由风力搬运而来的黄土和因重力、流水作用搬运的土状堆积覆盖起来,形成了洞外的文化层,其堆积特点更接近自然的堆积状况。这说明洞外文化层的形成,虽然也有人类活动的因素,但自然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21](图三)。(二)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形成原因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通过对现代村落中文化层的观察,有助于认识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形成原因与过程。现代村落中,人们往往以房屋为中心布局村落,房屋集中分布区是村落的中心区域。人们在修建房屋时,会对地表进行处理,以使建筑的基址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中,一般会对地表进行削减或垫平,以使地表平整,这样就快速形成一个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文化层。房屋建好后,人们居住在内,房前屋后时常进行清扫,不再有新的文化层形成;即便不常清扫,短期内地表也往往难以形成新的地层,有时仅仅是薄薄的一小层自然沉积层。当房屋在长期使用破旧后,人们会选择在异地新建房屋或拆除房屋以在原址建造新的房屋,这一过程中,便会在房屋周围快速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层。当房屋因各种原因倒塌后,就会形成局部的倒塌堆积,如果继续在倒塌堆积上兴建房屋或其他设施,则会对此堆积进行清理和平整,快速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层;如果不在倒塌堆积上活动,该堆积则会缓慢地被自然沉积物所覆盖,形成自然层。若干年后再有人来到这里兴建房屋和其它设施,平整土地时就会再次快速形成新的文化层,而倒塌堆积之上的自然沉积如果没有被全部清理掉,就成为了人类活动中断状态下形成的间歇层。村落中房屋在使用时,人们的生活垃圾往往倾倒于村落的边缘地带,逐渐形成灰土夹杂着人工遗物的堆积。村落的更外围也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或是耕地,或是荒坡。人们对耕地的耕作会使文化层快速形成;荒坡缺乏大规模的人类改造活动,但因处于人类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也会散落少量遗物,这些遗物逐渐被荒草遮蔽,被自然沉积物覆盖和掩埋,形成了以自然因素为主导的、含有少量人类遗物的文化层。村落更外围的区域,如远离村落、人迹罕至的边远山区,由于缺乏人类的活动,在自然的长期作用下,会缓慢形成自然层。现代村落的这种情况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有所反映,试举几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洛南盆地槐树坪地点2013年出土的石制品[J]. 于青瑶,王社江,SHEN Chen,鹿化煜,COSGROVE Richard,张小兵,张红艳,张文超,WEI Ming,王晓勇,刘全玉,孙雪峰,邢路达,夏文婷. 人类学学报. 2017(02)
[2]丹江上游商丹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埋藏黄土地层[J]. 王社江,张小兵,鹿化煜,邢路达,张改课. 人类学学报. 2013(04)
[3]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J]. 陈福友,李锋,王惠民,裴树文,冯兴无,张双权,张乐,刘德成,张晓凌,关莹,高星. 人类学学报. 2012(04)
[4]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简报[J]. 张江凯. 文物. 1998(09)
[5]遗址中的“地面”及其清理[J]. 赵辉. 文物季刊. 1998(02)
[6]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发掘简报[J]. 赵辉,芮国耀. 文物. 1998(04)
[7]文化层与自然层[J]. 王建新.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5(01)
[8]土质土色成因及其在考古学中应用的探讨[J]. 于汇历. 北方文物. 1994(04)
[9]地层与“生活面”──田野考古认识点滴[J]. 蒋乐平. 南方文物. 1994(03)
[10]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 张忠培. 文物. 1983(05)
硕士论文
[1]考古地层学的环境考古研究[D]. 姜晓宇.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9313
【文章来源】:文博.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黄土地带旷野旧石器遗址中风成作用为主形成的原地埋藏文化层(陕西商洛白杨店地点)
而在洞外部分的堆积中,除偶尔可见从山坡上滚落下来的石灰岩角砾外,还有质地比较纯净的黄土堆积物,其中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的数量也远不及洞内丰富,人类制作的、散落于地表的遗物,以及山坡滚落的角砾,在暴露于地表的过程中,逐渐被由风力搬运而来的黄土和因重力、流水作用搬运的土状堆积覆盖起来,形成了洞外的文化层,其堆积特点更接近自然的堆积状况。这说明洞外文化层的形成,虽然也有人类活动的因素,但自然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21](图三)。(二)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形成原因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通过对现代村落中文化层的观察,有助于认识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形成原因与过程。现代村落中,人们往往以房屋为中心布局村落,房屋集中分布区是村落的中心区域。人们在修建房屋时,会对地表进行处理,以使建筑的基址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中,一般会对地表进行削减或垫平,以使地表平整,这样就快速形成一个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文化层。房屋建好后,人们居住在内,房前屋后时常进行清扫,不再有新的文化层形成;即便不常清扫,短期内地表也往往难以形成新的地层,有时仅仅是薄薄的一小层自然沉积层。当房屋在长期使用破旧后,人们会选择在异地新建房屋或拆除房屋以在原址建造新的房屋,这一过程中,便会在房屋周围快速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层。当房屋因各种原因倒塌后,就会形成局部的倒塌堆积,如果继续在倒塌堆积上兴建房屋或其他设施,则会对此堆积进行清理和平整,快速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层;如果不在倒塌堆积上活动,该堆积则会缓慢地被自然沉积物所覆盖,形成自然层。若干年后再有人来到这里兴建房屋和其它设施,平整土地时就会再次快速形成新的文化层,而倒塌堆积之上的自然沉积如果没有被全部清理掉,就成为了人类活动中断状态下形成的间歇层。村落中房屋在使用时,人们的生活垃圾往往倾倒于村落的边缘地带,逐渐形成灰土夹杂着人工遗物的堆积。村落的更外围也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或是耕地,或是荒坡。人们对耕地的耕作会使文化层快速形成;荒坡缺乏大规模的人类改造活动,但因处于人类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也会散落少量遗物,这些遗物逐渐被荒草遮蔽,被自然沉积物覆盖和掩埋,形成了以自然因素为主导的、含有少量人类遗物的文化层。村落更外围的区域,如远离村落、人迹罕至的边远山区,由于缺乏人类的活动,在自然的长期作用下,会缓慢形成自然层。现代村落的这种情况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有所反映,试举几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洛南盆地槐树坪地点2013年出土的石制品[J]. 于青瑶,王社江,SHEN Chen,鹿化煜,COSGROVE Richard,张小兵,张红艳,张文超,WEI Ming,王晓勇,刘全玉,孙雪峰,邢路达,夏文婷. 人类学学报. 2017(02)
[2]丹江上游商丹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埋藏黄土地层[J]. 王社江,张小兵,鹿化煜,邢路达,张改课. 人类学学报. 2013(04)
[3]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J]. 陈福友,李锋,王惠民,裴树文,冯兴无,张双权,张乐,刘德成,张晓凌,关莹,高星. 人类学学报. 2012(04)
[4]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简报[J]. 张江凯. 文物. 1998(09)
[5]遗址中的“地面”及其清理[J]. 赵辉. 文物季刊. 1998(02)
[6]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发掘简报[J]. 赵辉,芮国耀. 文物. 1998(04)
[7]文化层与自然层[J]. 王建新.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5(01)
[8]土质土色成因及其在考古学中应用的探讨[J]. 于汇历. 北方文物. 1994(04)
[9]地层与“生活面”──田野考古认识点滴[J]. 蒋乐平. 南方文物. 1994(03)
[10]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 张忠培. 文物. 1983(05)
硕士论文
[1]考古地层学的环境考古研究[D]. 姜晓宇.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9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31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