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东西文化交融视野下的辽代耳饰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23:37
  辽代是中国古代耳饰发展史中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不论从数量还是造型、工艺上,辽人耳饰不仅远胜李唐,而且为金、西夏、元等朝所不及。从墓葬出土的实物资料可知,辽代耳饰以金、银、铜等质地为主,体现出北方草原装饰文化与西方宗教艺术、工艺传统的互动融合。源自印度佛教艺术的摩竭造型经中亚传入北方草原,并在佛教的广泛影响以及中原王朝文化的浸染下盛行于松漠,成为辽人耳饰中最具特色的形制类型。辽人耳饰中联珠立棱的装饰工艺体现出波斯萨珊王朝的工艺特征;模冲捶揲技术的运用与辽代直接或间接吸收中亚、西亚先进的铸造技术密不可分。辽代耳饰在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被赋予族属标识和宗教象征等政治含义,是辽统治者主动选择的结果,亦体现出辽代社会较高的文明程度。 

【文章来源】:南方文物.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东西文化交融视野下的辽代耳饰研究


耶律羽之墓所出摩竭形耳饰

印度,拉姆,遗址


图二伯格拉姆遗址象牙饰板上的摩竭追鱼纹(采自《文物》1983.10)辽代独具特色的摩竭形耳饰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中亚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艺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公元初,位于阿姆河地区的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其疆域向南甚至扩张至北印度地区;而印度佛教文化也由此对中亚地区产生影响,这一点在考古发现中也得到证实。伯格拉姆(Begram)遗址位于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北部,曾是贵霜王国的统治中心之一,在伯格拉姆2号工地10号房址内所出的象牙饰板上雕刻有摩竭图形(22)(图二),其摩竭形象与印度阿马拉瓦蒂(Amaravati)雕刻艺术(约公元前200~公元250年)(23)中摩竭长鼻利齿、口大张、鱼身的形象(图三)相类。此外,位于喀布尔西北的席巴尔甘(Shibarghan)遗址属于贵霜早期遗址,其六号墓中出土有摩竭鱼和神像头饰,其摩竭形象应源自印度(24)。故可以肯定的是,今阿富汗地区约在公元1~4世纪时已经受到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

拉姆,象牙,遗址,造型


通过对出土耳饰的辽人墓葬的考察可知,墓主人族属包括契丹、汉、突厥和其他游牧民族等,民族成分复杂,其中以契丹人耳饰最能体现东西文化交流的时代风貌,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摩竭造型的耳饰(图一)。摩竭造型的耳饰是辽代最富有特色的耳饰类型,为其他朝代所罕见。“摩竭”原指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首鱼身的动物,其形象或源于鲸鱼、鳄鱼或二者的混合体(16)。最早的摩竭形象见于印度河谷出土的船首印章,距今约4000年(17)。后来摩竭被引入佛教,成为摩罗的象征(18),较多地出现在印度寺院建筑的塔门上。辽代摩竭形耳饰造型明朗华丽、工艺细腻纯熟。因辽代耳饰与器皿上出现的摩竭形象多为龙首鱼身、带翅带鳍、长鼻上卷、大眼圆瞪,与唐代中期之前器物上流行的摩竭形象相近,故不少学者将辽代摩竭形耳饰的出现与流行归于对唐代器物上摩竭造型的吸收模仿。而揆诸史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因受儒家和道家“形全者神全”(19)等身体全形思想的影响,不尚穿耳;考古出土的少量唐人耳饰多带有明显的北方民族特征(20),摩竭造型在唐代亦多作为生活用具而非首饰的装饰纹样出现。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辽宁省博物馆齐伟先生的考察,“辽代摩竭器物多出于今天的内蒙和辽宁西部地区,即辽朝发迹之地,而北京、山西等其它地区目前还未曾出现或者很少有这种器物造型”(21),关南汉人聚居地区受唐风影响更甚,而其地摩竭造型的鲜见,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辽代摩竭形象仿习中原王朝的观点相左。由此推测,虽然辽代或在摩竭造型、工艺上承袭唐代,但辽代摩竭形象的盛行及其与耳饰的结合或许有其他因素影响的可能。图三印度阿马拉瓦蒂摩竭纹(采自《文物》1983.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代摩竭纹图案及其文化意义[J]. 吴迪.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0)
[2]契丹人耳饰漫谈[J]. 张兴国,于静波.  大众考古. 2016(01)
[3]辽人耳饰 草原上的摇曳风姿[J]. 孙娟娟.  大众考古. 2015(07)
[4]唐代耳饰研究[J]. 李芽.  服饰导刊. 2012(01)
[5]丝绸之路的纹理:联珠纹——中西文化交流第二次高潮的写照[J]. 吴逸飞.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01)
[6]契丹人的金玉首饰[J]. 许晓东.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7(06)
[7]摩竭造像的原型与流变[J]. 徐英.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6(02)
[8]辽代金银器的特征及造型艺术[J]. 张景明.  大连大学学报. 2006(01)
[9]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代墓葬[J]. 塔拉,张亚强.  考古. 2004(07)
[10]摩羯、摩竭辨[J].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1(06)



本文编号:3456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456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b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