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迩议南宋书家对苏轼的接受——以陆游、朱熹、范成大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5 09:15
  苏轼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力的书法大家,南宋书家对苏轼的接受虽然是从帝王推崇来构建的,但真正建立起这种接受的基础是以陆游、朱熹、范成大为代表的南宋文人的身体力行,只是诸位书家在接受程度上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以独特的书法品评观阐释着苏轼书法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确立了其一代大家的历史地位。本文兹以陆游、朱熹、范成大为例,对苏轼书法在南宋的接受做一简单分析。 

【文章来源】:大学书法. 2020,(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迩议南宋书家对苏轼的接受——以陆游、朱熹、范成大为例


陆游《自书诗卷》(局部)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绢本,纽约,朱熹,博物馆


对于“宋四家”的学习,朱熹对蔡襄的书法尤为倾心。他认为:“蔡公节概、论议、政事、文学皆有以过人者,不独其书之可传也。南来多见真迹,每深敬叹。”[14]对苏轼的书法,他则是颇有微词,认为“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15]这里要注意到一点,就是朱熹评价书法好坏的标准重在“法度”二字,之所以喜欢蔡襄的书法,是因为字字有法度。曹宝麟先生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说:“朱氏对本朝书法的是非取舍标准,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概括,那就是艺术优劣可居其次,字迹的平正与否却是至关重要的。”[16]朱熹还说:“苏氏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理,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其智识才辩,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则迷大本,论事实则尚权谋,衔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天下也哉。”朱熹又言:“苏公早拾苏(秦)、张(仪)之绪余,晚醉佛老之糟粕。”[17]这就与身为理学家的朱熹的观念相悖,朱熹讲求的是正统的儒道之学,而苏轼在宋代被认为是“杂学”的代表,朱熹批评的重点在于苏轼没有仔细研读儒家圣贤之书,而“见佛家之说直截简易,惊动人耳目,所以都被引去”[18]。但朱熹对苏轼的书法并不是一味批判,在《跋张以道家藏东坡枯木怪石》中云:“苏公此纸,出于一时滑稽诙笑之余,初不经意,而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19]这里可以看出他对苏轼的书法还是有认同的,存古今之气。又《跋陈光泽家藏东坡竹石》云:“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移之姿,竹君石友,庶几似之。”[20]这里又承认了东坡的书法气质。《跋东坡帖》中云:“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于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较量,而其英风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其孰为先后也。”[21]


本文编号:3457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457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