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国家意识”在贵州苗疆地方社会的实践——以清水江地区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11-19 05:35
  清王朝在"改土归流"初期致力于地方秩序的重建,重建的背后隐含着"正统"意识形态作为秩序构建的标准。礼仪是"教化"的重要途径,帝国希望借助建立神祠来作为礼仪植入地方进行教化的工具,使民"服教畏神",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礼仪实践过程中,因地方文化的影响,而与国家礼法产生了冲突。通过对"改土归流"初期的"秩序建构"到国家礼仪在地方社会的实践过程的分析,对国家制度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进行粗略勾勒。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7(06)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夷夏观”与地方秩序的建立:以两份《尹继善折》为中心
二、礼仪在地方社会的实践
三、清水江地区“土地神”祭祀的在地化
四、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J]. 孙秋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
[2]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五猖神信仰[J]. 耿敬,姚华.  民间文化论坛. 2006(06)
[3]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J]. 滨岛敦俊.  史学集刊. 1995(04)



本文编号:3504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504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