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六镇军政地位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时间:2022-01-24 04:42
北魏建镇置戍,屯兵驻守,尤以六镇地位最为显要。六镇不仅和北方长城共同构成北魏王朝抵御异族的防线,而且是北魏军队主力驻扎的主要地区之一,更是连接漠北与中原的重要关要。克里孟古城不但是北魏建国之初防御北方的军事重镇,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军事防御和皇帝北巡过程中,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魏渐次设立六镇之时,作为牛川城的克里孟古城因地处冲要,已有城址存在,正好起到了东、西连接抚冥和柔玄两镇的作用。北魏六镇设立伊始,柔玄镇与怀朔镇即成为东西两个中心城址,其后分别节制东三镇与西三镇,使得北魏六镇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一个"双核"结构。尽管北魏六镇沿着阴山布列,但其实是一个有层次、有等级的军镇体系,从中反映出北魏统治者对防御体系设计思路的不断完善。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3(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牛川(克里孟)古城平面图
从形制、布局、出土遗物等方面看,怀朔镇古城的形制最为完备,内部建筑遗存也最丰富。古城具有瓮城、角台、马面、佛寺、衙署及其他建筑基址,城内西北角有一子城,城内可见较多遗物。古城虽因五金河冲毁,东墙、西墙、北墙及内部遗存遭受破坏,目前仍可见东门、南门、北门,东门外应有瓮城,马面残存16个。城四角均有高大的圆形角台,残高3-4米,角台周围散布有大量瓦片等建筑材料。城内西北隅长方形子城,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20米。全城的主要建筑均集中于子城内,共有四处轮廓较清晰的建筑基址。西北角有一处高大的建筑基址,可以俯视全城,可能是“官署”所在。西南角的一处圆形土丘,经1986年发掘证实为佛寺遗址。城内遗物较为丰富,主要是建筑材料类包括砖、瓦和柱础等,以及泥塑类佛像、菩萨、弟子、供养人的雕像,还有陶器及石臼、石墨盘等生活用具。综合来看,怀朔镇古城是北魏王朝在阴山以北修筑的一座规模较大、建置完备、设施齐全、具有浓厚北魏时期风格的军政城址。柔玄镇古城也存有角台、马面、建筑基址。角台遗迹包括东北角、东南角、西南角,城墙可见分布有8个马面。北墙内侧有一略高出地面的建筑台基,周围散落着大量筒瓦与板瓦残片。城内地表散布有大量灰陶布纹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水波纹灰陶片等。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由盛乐迁都平城后,为了应对日渐强大的北方柔然的不断侵扰,依次在北方设立了六处军镇,史称“北魏六镇”。近年来,笔者在几次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前人研究成果,采纳清人沈垚《落帆楼文集》卷1《六镇释》所言,即六镇自西至东应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顺序布列。李逸友先生结合诸多学者的考证,在《中国北方长城考述》①一文中,综合探讨了六镇城址各自的位置,认为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为北魏晚期的沃野镇,固阳县城圐圙古城为怀朔镇,武川县二份子古城为武川镇,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为扶冥镇,尚义县哈拉沟古城为柔玄镇,察右后旗白音察干古城为怀荒镇(图1)。其中除了许多学者认为怀荒镇在河北省张北县以外,其余观点均得到广泛认可,但亦有学者对武川及柔玄的位置所在持不同意见。由此观之,可知六镇的布列,西起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至河北省张北县,除最西端的沃野镇所处略偏南外,其余都东西一线分布在阴山山脉以北的北魏长城沿线的南侧,西端的沃野镇可以控制自狼山南侧的鸡鹿塞和高阙塞南下之路,东端的怀荒镇可以扼守阴山东部尾闾山地的南北交通孔道,位于中段的怀朔、武川、扶冥、柔玄各镇则分别地处平城出塞北的几条咽喉要道之上。可知在整个北魏前中期,六镇防务皆受到极大重视。有关北魏六镇的布列及各自所在位置、建筑形制和功用,笔者已有专文讨论②,此不赘述。但作为北魏兴起之初所建之牛川古城虽不在六镇之列,但其确切地望与其在北魏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东西布列的北魏六镇军事防御体系中,各镇之间如何相互协调节制,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在北魏六镇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新获得的调查资料,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梳理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牛川古城的位置和在北魏六镇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六镇之间如何节制协调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梳理和讨论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北方长城考述[J]. 李逸友.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1(01)
[2]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J]. 鲍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03)
[3]从内蒙古昆都仑沟几个古城遗址看汉至北魏时期阴山稒阳道交通[J]. 王文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S1)
本文编号:3605871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3(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牛川(克里孟)古城平面图
从形制、布局、出土遗物等方面看,怀朔镇古城的形制最为完备,内部建筑遗存也最丰富。古城具有瓮城、角台、马面、佛寺、衙署及其他建筑基址,城内西北角有一子城,城内可见较多遗物。古城虽因五金河冲毁,东墙、西墙、北墙及内部遗存遭受破坏,目前仍可见东门、南门、北门,东门外应有瓮城,马面残存16个。城四角均有高大的圆形角台,残高3-4米,角台周围散布有大量瓦片等建筑材料。城内西北隅长方形子城,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20米。全城的主要建筑均集中于子城内,共有四处轮廓较清晰的建筑基址。西北角有一处高大的建筑基址,可以俯视全城,可能是“官署”所在。西南角的一处圆形土丘,经1986年发掘证实为佛寺遗址。城内遗物较为丰富,主要是建筑材料类包括砖、瓦和柱础等,以及泥塑类佛像、菩萨、弟子、供养人的雕像,还有陶器及石臼、石墨盘等生活用具。综合来看,怀朔镇古城是北魏王朝在阴山以北修筑的一座规模较大、建置完备、设施齐全、具有浓厚北魏时期风格的军政城址。柔玄镇古城也存有角台、马面、建筑基址。角台遗迹包括东北角、东南角、西南角,城墙可见分布有8个马面。北墙内侧有一略高出地面的建筑台基,周围散落着大量筒瓦与板瓦残片。城内地表散布有大量灰陶布纹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水波纹灰陶片等。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由盛乐迁都平城后,为了应对日渐强大的北方柔然的不断侵扰,依次在北方设立了六处军镇,史称“北魏六镇”。近年来,笔者在几次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前人研究成果,采纳清人沈垚《落帆楼文集》卷1《六镇释》所言,即六镇自西至东应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顺序布列。李逸友先生结合诸多学者的考证,在《中国北方长城考述》①一文中,综合探讨了六镇城址各自的位置,认为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为北魏晚期的沃野镇,固阳县城圐圙古城为怀朔镇,武川县二份子古城为武川镇,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为扶冥镇,尚义县哈拉沟古城为柔玄镇,察右后旗白音察干古城为怀荒镇(图1)。其中除了许多学者认为怀荒镇在河北省张北县以外,其余观点均得到广泛认可,但亦有学者对武川及柔玄的位置所在持不同意见。由此观之,可知六镇的布列,西起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至河北省张北县,除最西端的沃野镇所处略偏南外,其余都东西一线分布在阴山山脉以北的北魏长城沿线的南侧,西端的沃野镇可以控制自狼山南侧的鸡鹿塞和高阙塞南下之路,东端的怀荒镇可以扼守阴山东部尾闾山地的南北交通孔道,位于中段的怀朔、武川、扶冥、柔玄各镇则分别地处平城出塞北的几条咽喉要道之上。可知在整个北魏前中期,六镇防务皆受到极大重视。有关北魏六镇的布列及各自所在位置、建筑形制和功用,笔者已有专文讨论②,此不赘述。但作为北魏兴起之初所建之牛川古城虽不在六镇之列,但其确切地望与其在北魏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东西布列的北魏六镇军事防御体系中,各镇之间如何相互协调节制,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在北魏六镇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新获得的调查资料,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梳理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牛川古城的位置和在北魏六镇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六镇之间如何节制协调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梳理和讨论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北方长城考述[J]. 李逸友.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1(01)
[2]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J]. 鲍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03)
[3]从内蒙古昆都仑沟几个古城遗址看汉至北魏时期阴山稒阳道交通[J]. 王文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S1)
本文编号:3605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60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