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的审美特性与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22-01-27 13:55
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是南朝石窟造像硕果仅存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新昌大佛的原始面貌和演进脉络被较为清晰地梳理出来,丰富了学界对新昌大佛的认识。结合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新昌大佛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独特的审美价值得以展现,它包括流水行云的线条美、褒衣博带的服饰美和法相圆融的境界美。刘勰为新昌大佛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不仅记录了新昌大佛修葺的来龙去脉,还成为观察齐梁文风的宝贵窗口。同时,作为下生弥勒信仰的重要遗迹,新昌大佛是僧众南渡的见证者、是佛教中国化演进的直接参与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上).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古阳洞高树造像龛释迦佛佛首
南京博物馆藏“无量寿佛”
图2 南京博物馆藏“无量寿佛”根据1990年6月修缮委员会报告,在修缮过程中“发现大佛两面颊部位有木框,五官部位是否有木框尚不清楚”。结合对比数据,如今的新昌大佛发际至颐长远小于唐末宋初,再加上如今大佛的确面部宽阔、下颌方正的特点。笔者猜想,随着时代审美的改变,北宋开宝六年(973),忠懿王重新修整,钱淑庄严大像“葺以梓材”,不仅在大佛的肩部进行修葺,同时也用木材和泥胎重塑了大佛的面部。使大佛头部变得更大,长宽比变小,更显庄严,符合唐宋时期对造像的审美要求。从风格上来看,在新昌大佛的历次修葺过程中,虽然其形体尺寸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此番面部风格转换显著,已经不大具备南北朝造像的基本风貌,更接近隋唐时期雍容敦厚的特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齐梁时期佛教造像探析[J]. 陈兆镜. 四川文物. 2019(05)
[2]论北魏“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审美意蕴[J]. 李梅. 艺术探索. 2019(05)
[3]秀骨清像与服装意象[J]. 吴亮. 西北美术. 2018(04)
[4]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研究与3D复原[J]. 林国胜,张君. 艺术研究. 2013(02)
[5]新昌大佛衣着样式考辨[J]. 费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1(05)
[6]刘勰与僧祐考述[J]. 孙蓉蓉. 佛学研究. 2003(00)
[7]智顗“三谛圆融”的学术分析[J]. 李四龙. 宗教学研究. 2001(02)
[8]生命之舞——宗白华先生论中国艺术的审美灵境[J]. 邓家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9]南朝龛像遗迹初探[J]. 宿白. 考古学报. 1989(04)
[10]试论浙江新昌大佛的历史文物价值[J]. 陈百刚. 浙江学刊. 1985(03)
博士论文
[1]南朝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D]. 符永利.南京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12600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上).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古阳洞高树造像龛释迦佛佛首
南京博物馆藏“无量寿佛”
图2 南京博物馆藏“无量寿佛”根据1990年6月修缮委员会报告,在修缮过程中“发现大佛两面颊部位有木框,五官部位是否有木框尚不清楚”。结合对比数据,如今的新昌大佛发际至颐长远小于唐末宋初,再加上如今大佛的确面部宽阔、下颌方正的特点。笔者猜想,随着时代审美的改变,北宋开宝六年(973),忠懿王重新修整,钱淑庄严大像“葺以梓材”,不仅在大佛的肩部进行修葺,同时也用木材和泥胎重塑了大佛的面部。使大佛头部变得更大,长宽比变小,更显庄严,符合唐宋时期对造像的审美要求。从风格上来看,在新昌大佛的历次修葺过程中,虽然其形体尺寸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此番面部风格转换显著,已经不大具备南北朝造像的基本风貌,更接近隋唐时期雍容敦厚的特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齐梁时期佛教造像探析[J]. 陈兆镜. 四川文物. 2019(05)
[2]论北魏“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审美意蕴[J]. 李梅. 艺术探索. 2019(05)
[3]秀骨清像与服装意象[J]. 吴亮. 西北美术. 2018(04)
[4]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研究与3D复原[J]. 林国胜,张君. 艺术研究. 2013(02)
[5]新昌大佛衣着样式考辨[J]. 费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1(05)
[6]刘勰与僧祐考述[J]. 孙蓉蓉. 佛学研究. 2003(00)
[7]智顗“三谛圆融”的学术分析[J]. 李四龙. 宗教学研究. 2001(02)
[8]生命之舞——宗白华先生论中国艺术的审美灵境[J]. 邓家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9]南朝龛像遗迹初探[J]. 宿白. 考古学报. 1989(04)
[10]试论浙江新昌大佛的历史文物价值[J]. 陈百刚. 浙江学刊. 1985(03)
博士论文
[1]南朝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D]. 符永利.南京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12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61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