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北宋前期宰相本官与兼官制度考论

发布时间:2022-02-05 06:38
  北宋元丰改制前,宋朝施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在官僚集团中作为最高级别的宰相,其列衔仍然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官员会以不同的本官拜任宰相,拜相前本官品级的高低、拜相次数都是影响拜相时所带本官高低的重要因素。宋太祖朝以后,初次拜相时官员所带本官通常偏低,这与宋朝帝王的权术、时局变化有关。任相期间,宰相本官会发生相应的迁转,迁转速度不固定,但迁官顺序则有相应的规定,迁官原因多与国家政局、皇帝态度息息相关。罢相降官的情况不多,且罢相时所除本官都不低于六部侍郎。宰相兼官实质上是本官(寄禄官)之一种,"兼"字仅作系衔之用。"侍中"虽为宰相称谓,但侍中衔宰相仍带"平章事",这与"平章事"成为任相的主流以及宋人认知观念密切相关。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代宰辅贴职考辨[J]. 田志光.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4)
[2]北宋宰相加官问题考论[J]. 常沁飞.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10)
[3]北宋前期首相考[J]. 甄鹏.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7(01)
[4]关于北宋的“大敕系衔”[J]. 张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宋代吏部尚书兼官研究[J]. 惠鹏飞.  史志学刊. 2015(05)
[6]北宋前期官品令复原研究[J]. 李昌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7]北宋前期宰相官衔再探[J]. 田志光.  史林. 2010(01)
[8]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J]. 陈振.  中州学刊. 1985(06)

硕士论文
[1]晏殊研究[D]. 杨天云.西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14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614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