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代前期书籍插图的生成与视觉呈现

发布时间:2022-02-11 19:26
  从图像学的视角,以明代洪武至弘治时期出版的书籍插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归纳明代前期书籍插图图像的题材内容、视觉特点、版式特征,探讨明代前期书籍插图的生成特点与视觉呈现方式,从而管窥书籍插图在明代前期所反映的时代语境,试图以此揭示这一时期书籍插图发展的内在理路。明代前期的书籍插图艺术是明初社会政治与生活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文学戏曲类插图减少,究其原因与明初帝王推行以程朱为核心的"正学"相关。 

【文章来源】: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32(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明代前期书籍插图的生成与视觉呈现


《金童玉女娇红记》插图

插图,版式


从明代前期出版的书籍插图来看,根据图书性质的不同,版本也有较大差异。宗教类经籍插图中的扉页一般图幅尺度较大,多为长卷,所以占据页面数量较多,也有占一个页面的独幅图像。而宗教连环画则分为两种格式,一种为前图后文,表现为图像在前文字内容在后;另一种为图像与文字各占一半,即上图下文。通俗读物因与宗教插图书籍性质不同,在版式上也有区别,从目前所见实物材料来看,大抵包括独幅图像、图文混合、上图下文、左图右文四种格式,独幅图像作为插图通常占一个页面,如洪武年间的《考古图》(图2),此书以绘制古器物图形为主,图像占据了一页,应系为更好地说明内容之故。图文混合一般以图像夹于文字中间,洪熙元年(1425)刻《诗词大全》即是此种形式的构图,带有图解的功能。明代前期通俗读物在上图下文格式上常表现为:图像虽位于文字上方,但是仅占整个页面的四分之一,前述洪武年间《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以上图下文版式构图,一诗一图,共计二十四幅,属蒙童读物。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版式在元代小说戏曲插图中颇为常见,当属建安版刻的风格。左图右文的图像版式与宗教版画相似,图像占一个页面,如宣德年间金陵积德堂刊戏曲版画《金童玉女娇红记》,共计八十六图,画面繁缛,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事实上,在以上几本明代前期为数不多的通俗类书籍当中可以发现,洪武、永乐时期由于小说插图的版式承袭了宋元书籍插图的结构特点,故而版式变化不大,反映了时人对于书籍插图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宋元以来小说插图建立的传统上。直到宣德开始,人们对于图像的需求开始逐渐转变,根据书籍的内容特点,图像的版式也积极地发生了变化,如戏曲书籍《金童玉女娇红记》为了增加可读性,插图以整幅页面出现,这说明图像的功用已开始受到重视。这种转变是否直接受到了同时期大量的宗教版画的影响,还难以断定,但是间接的渗透是难以避免的。若从观者角度来讲,图文间的微妙变化对于观者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明初小说插图在上图下文版式中基本上追随了建安派的艺术风格,但是从明代成化年间上图下文开始产生变化,图像的占比逐渐加大,由先前的占四分之一页面,变为半幅页面,甚至于整版图开始大为流行。“在上图下文版式的刊本中,图像所占的面积虽多,但文本的影响力笼罩全篇,插图通常只是忠实描摹出下方文本中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当图绘逐渐缩减为每折一图时,各折之中心事件虽有定数,但即使在描绘同一情节时,插图作者亦有其选择的弹性空间。”[1]这种对图幅面积的增大,实际上反映出元代以来形成的版式在视觉空间上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图像的作用已经上升到与文字具有同等的意义和地位,版式的改变意味着时人对书籍插图的日渐觉醒,而图像意识的彻底觉醒在整面插图大势流行中宣告完成。三、明代前期书籍插图出版的语境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明代前期出版的变迁与学术[J]. 井上進.  北大史学. 2009(00)



本文编号:3620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620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