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儿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6 20:3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保持家庭人丁兴旺,求子活动在各阶层范围内盛行。各阶层求子方式多样,既有以求助佛、道、地方神祇为基础的信仰求子,又有以医学为依据的医方求子。求子活动的频繁与多样反映了古代家庭、社会对子嗣的重视。及生命在母体孕育,胎教便提上生命历程。胎教起源于贵族阶层,历来为世家大族所重视。为培养德行兼备的子弟,士族从择偶开始便为胎教积极准备,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胎教理论与方法。然而,即使在士族阶层亦存在着堕胎的风险,堕胎的原因不一,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夫妻纷争、妻妾不谐、父死母嫁等家庭因素引起的堕胎,二是孕妇胎养不当而引起的堕胎。而养胎方法有二:一是以巫术为指导养胎。各阶层孕妇以信仰为基础,寻求神祇、巫觋帮助,保佑孕妇母子平安。二是以医学为指导的养胎。各阶层孕妇以医学作为指导,根据时节制定养胎方案;重视安胎药物的作用;千方百计避免疾病,如不幸染病,又积极予以治疗。总之,孕妇为胎儿健康孕育尽最大的努力。生命不易,弥足珍贵,家庭、国家对婴、幼儿的养育均十分重视。从家庭角度看,父母千方百计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环境,在抚养婴、幼过程中,父、母角色不尽相同,承担的任务各有分工。母亲主要负责婴、幼儿的衣...
【文章页数】:3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结构设计、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葆育之道:育婴扶幼
第一节 求子之道:生命的酝酿
一 子孙观念
二 求子活动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胎教
一 胎教的重要性
二 胎教的准备——男尊社会下男性的择偶观
三 胎教之方
四 胎养之法
五 堕胎的风险
第三节 葆育之道:生命的鞠养
一 家庭的责任:婴儿的生养
二 官府的责任:葆育资助
第四节 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生命的遗弃
一 生子不举及其成因
二 鬻子不养及其成因
三 官府对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的惩治与救助
四 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的影响
第二章 情礼之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子关系
第一节 礼制规范下父子关系——以世家大族家庭教育为视角
一 父子角色定位与家教幼训
二 家教幼训的内容
第二节 情感体系下父子关系
一 父之视子:父爱如山
二 子之事父:返哺之恩
第三节 父权与礼制双重作用下的母子关系
一 父权笼罩下母子关系:父尊对母子关系的影响
二 礼制规范下母子关系
第四节 情感体系下母子关系:母慈与子亲
一 母之于子:母爱如海
二 子之于母:情深意长
第五节 父母角色定位与亲子互动
一 父亲角色的定位
二 母亲角色的定位
三 儿童角色的定位
第三章 求学之路:官、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学教育再探
一 小学的涵义及设立
二 小学入学年龄
三 小学教育内容
四 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附论:世家大族儿童官学教育——萧梁国子生策试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一 求学方式的多元格局
二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三 师生关系的多样化
四 私学中童蒙教育的特点
第四章 慈幼之政:孤儿救助
第一节 引言
一 “孤儿”释义
二 孤儿救助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官府救孤制度
一 孤儿救助政令
二 巡行与救孤制度
第三节 民间救孤措施
一 宗族恤孤
二 乡里救孤
三 其他个人行为救孤
四 佛教救助
第五节 孤儿救孤的特点及影响
一 魏晋南北朝孤儿救助的特点
二 魏晋南北朝孤儿救助的影响
第五章 童年之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儿童游艺
第一节 弱不戏弄:儒家思想下士族对儿童游艺的态度
第二节 文化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传承游艺与童趣
一 竹(木)马之欢
二 骑牛·骑羊·骑狗
三 斗鹅·斗鸡·斗鸭
四 水岸之戏
五 博弈之戏
第三节 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时代特色与童志
一 战争之戏与将帅之才
二 聚沙为塔与向佛之心
三 枕石漱流与清谈之志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社会参与与童智
一 弹弓·射猎
二 乐舞百戏
三 出游之乐
第五节 游艺与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互动
一 儿童游艺与父子关系
二 儿童游艺与母子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与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57334
【文章页数】:3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结构设计、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葆育之道:育婴扶幼
第一节 求子之道:生命的酝酿
一 子孙观念
二 求子活动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胎教
一 胎教的重要性
二 胎教的准备——男尊社会下男性的择偶观
三 胎教之方
四 胎养之法
五 堕胎的风险
第三节 葆育之道:生命的鞠养
一 家庭的责任:婴儿的生养
二 官府的责任:葆育资助
第四节 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生命的遗弃
一 生子不举及其成因
二 鬻子不养及其成因
三 官府对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的惩治与救助
四 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的影响
第二章 情礼之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子关系
第一节 礼制规范下父子关系——以世家大族家庭教育为视角
一 父子角色定位与家教幼训
二 家教幼训的内容
第二节 情感体系下父子关系
一 父之视子:父爱如山
二 子之事父:返哺之恩
第三节 父权与礼制双重作用下的母子关系
一 父权笼罩下母子关系:父尊对母子关系的影响
二 礼制规范下母子关系
第四节 情感体系下母子关系:母慈与子亲
一 母之于子:母爱如海
二 子之于母:情深意长
第五节 父母角色定位与亲子互动
一 父亲角色的定位
二 母亲角色的定位
三 儿童角色的定位
第三章 求学之路:官、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学教育再探
一 小学的涵义及设立
二 小学入学年龄
三 小学教育内容
四 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附论:世家大族儿童官学教育——萧梁国子生策试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一 求学方式的多元格局
二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三 师生关系的多样化
四 私学中童蒙教育的特点
第四章 慈幼之政:孤儿救助
第一节 引言
一 “孤儿”释义
二 孤儿救助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官府救孤制度
一 孤儿救助政令
二 巡行与救孤制度
第三节 民间救孤措施
一 宗族恤孤
二 乡里救孤
三 其他个人行为救孤
四 佛教救助
第五节 孤儿救孤的特点及影响
一 魏晋南北朝孤儿救助的特点
二 魏晋南北朝孤儿救助的影响
第五章 童年之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儿童游艺
第一节 弱不戏弄:儒家思想下士族对儿童游艺的态度
第二节 文化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传承游艺与童趣
一 竹(木)马之欢
二 骑牛·骑羊·骑狗
三 斗鹅·斗鸡·斗鸭
四 水岸之戏
五 博弈之戏
第三节 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时代特色与童志
一 战争之戏与将帅之才
二 聚沙为塔与向佛之心
三 枕石漱流与清谈之志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社会参与与童智
一 弹弓·射猎
二 乐舞百戏
三 出游之乐
第五节 游艺与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互动
一 儿童游艺与父子关系
二 儿童游艺与母子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与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57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75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