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汉代铜染炉浅析

发布时间:2024-05-12 14:41
  染炉是古代物质生活中的一种组合类器物,多为铜质,以西汉时居多。汉代铜染炉基本出自墓葬,是陪葬品的一种,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地域广、时代跨度长。研究可知,西汉铜染炉在继承前代基础上逐步达到其发展中的繁荣期,有着较全面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折射出汉代尤其西汉时期的物质生活、丧葬习俗及社会生产、等级和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与演进。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图二Ab型铜染炉

图二Ab型铜染炉

Ⅱ式:炉身平面圆形,较深,腹壁镂孔稀疏。口沿微外卷,沿面上有3支柱。一侧有略短的柄,弧曲向上折处微下垂,较长,末端略圆弧。圆盘状盛灰盘位于蹄足下,宽平沿。如襄汾吴兴庄M1出土铜染炉,炉壁镂长方形孔6个(图二:2)。B型:炉身一短侧有柄,中空。炉身长方形或长椭圆形,部分有外伸的宽平....


图一Aa型铜染炉

图一Aa型铜染炉

Ⅱ式:炉体略浅,上部口沿处无支架,柄后端微上翘,末端略圆弧。如浑源毕村西汉木椁M1出土的2套铜染炉,配套的有铜勺等,染杯上有“开”、“S”铭记(图一:2)。Ⅲ式:炉体浅,上部口沿处有支架,柄后端微上翘或近平,末端较圆弧。如马泉西汉墓出土铜染炉,耳杯一侧亦有一柄,末端呈环状(图一:....


图三B型铜染炉

图三B型铜染炉

D型:炉底部贴附长管状孔槽或实体长方形,极少数为穿孔。炉身多呈长方形斗状,平沿,炉壁斜直,多有镂孔。口沿上有支架。下承4蹄形足,足下有承灰盘。根据底部贴附物与穿孔的差异及染杯、支架、炉身的不同可分为二亚型。Da型:炉底外部前侧有长方形穿孔。染杯为小釜,圆形,沿下有对称的动物形衔环....


图四C型铜染炉

图四C型铜染炉

Ⅲ式:炉身呈长方形斗状,较浅,蹄足简化,略细。两长壁各有6镂孔,两短壁各有4镂孔。支架内、外壁微外弧。炉底多为管状孔槽,少量为实体长方形,稍短,略高,有孔者较粗,基本呈倒梯形,实体长方形的断面则为横长方形。如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2套铜染炉(图五:8)及淅川李沟M28、合肥出土的铜染....



本文编号:3971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971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b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