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齐文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5-27 04:11
本文关键词:先秦时期齐文化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齐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齐文化源流绵长,来源于先齐时期的东西部两大文化圈。所谓东部文化圈意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延及辽东半岛、苏北淮河下游、豫东、冀东南等广大地区,由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以程度不同的凝结形式所构成的一个文化丛。这一文化圈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东夷文化和裂变的殷商文化。如果说东部文化圈位于黄河下游的话,那么西部文化圈则处在黄河中游。这一文化圈包括两个系统,即姜炎系统和姬黄系统。公元前11世纪,殷鼎迁周,天下更始。姜太公以首功得封于齐后,“因其俗,简其礼”,创造性地把西部新兴的姬周政治集团的各种制度及风尚,与东夷人的礼俗、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新型的齐文化。它形成后,像一条波翻浪卷的大河,以多源的丰厚底蕴、充沛的生命活力,奔腾不息地流过西周、春秋、战国、赢秦,到西汉前期终于汇聚到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先秦时期是齐文化发展的主要时期,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西周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春秋时期的第一次高潮发展和继续发展阶段、战国时期第二次高潮发展阶段。先秦时期的齐文化表现出了主变合时的革新精神、“尊贤尚功”的用人传统、“尊王攘夷”的内外政策、修齐治平、家国合一的政治观念和开放性、多元化、务实性的文化特色等文化特质。 秦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处于多元化的状态,而齐文化这一优秀地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一元。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儒学”被定为一尊,中国传统文化向一体化方向的发展,并最终成为诸多文化的多元复合体,这时,齐文化作为显文化的光彩虽逐渐暗淡,但却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齐国为四方云集齐地的专家、学者传道授业、著书论辩而创建的“稷下学宫”,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齐兵家,是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核心;由齐人邹衍集大成的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其思想体系表现出注重整体和变化的思维特征,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律”;以东海仙境为主要信仰的方仙道,是齐文化的独特产物,这些文化因素,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政治和人们的宗教信仰。 另外,齐文化的务实、开放、尚变、兼容的文化特质,对于中华民族的经世致用、励精图治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博大宽宏的仁爱精神等的形成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时期 齐文化 发展 特质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0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齐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8-13
- 二、先秦时期齐文化的发展13-28
- (一) 西周时期:齐文化初步形成和发展13-16
- (二) 春秋时期:齐文化第一次发展高潮16-20
- (三) 春秋中晚期:齐文化的继续发展20-23
- (四) 战国时期:齐文化发展的第二次高潮23-28
- 三、先秦时期齐文化的主要特征28-31
- (一) 主变合时的革新精神28
- (二) "尊贤尚功"的用人传统28-29
- (三) "尊王攘夷"、修齐治平、家国合一的政治观念29-30
- (四) 开放性、多元化、务实性的文化特色30-31
- 四、先秦时期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31-35
- 主要参考论著和文献35-37
- 后记37-38
- 附:攻读学位期间发展的学术论文38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薇薇;论张炜作品与齐文化的承接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滕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R
本文编号:398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9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