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汉学商兑》学术批判方式探析

发布时间:2017-07-16 21:00

  本文关键词:《汉学商兑》学术批判方式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汉学商兑 方东树 学术批判


【摘要】:方东树所著《汉学商兑》的批判对象并非仅仅限于《国朝汉学师承记》,而是以批驳《国朝汉学师承记》为由展开对清代汉学的全面批判。虽说方东树在批驳对手时多主观臆断及肆意攻击之词,但从学术批判展开的具体方式及产生的影响看,《汉学商兑》不失为中国传统学术批评的经典著作。《汉学商兑》在体例选择、谋篇布局、重点议题的选择及论证等方面都与汉学家争锋相对,确有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及动摇对方根基的作用。在涉及训诂、制度等汉学家擅长的研究领域,方东树多采取回避、兼采、贬低的方式,少有正面交锋。对于无法反驳的问题,或以"理"压制汉学家,或以朝廷权威威胁对手,将学术交锋转换为政治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汉学商兑》的学术批判水准与价值。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汉学商兑 方东树 学术批判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研究”(批准号:11BZS069)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K207.8;K249
【正文快照】: 汉宋相争是清代学术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清代汉学派崇尚考据,以东汉古文经学的朴实学风相标榜,反对宋学空疏学风。宋学派则以程、朱义理相标榜,指责汉学为檦檇琐碎之学。两派围绕考据、义理等核心问题相互攻讦不断,《国朝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就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树民;江藩的学术思想及汉学与宋学之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於梅舫;;《汉学商兑》的发轫、缘起及旨趣[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2 陈立柱;;两种视野下的炎帝研究与其给出的启示[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3 章清;“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何刚;;中国现代史学建构进程中的梁启超与郭沫若[J];郭沫若学刊;2009年03期

5 曾光光;柳元波;;晚清国粹派政治思想解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张亚光;;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曾光光;文学流派与学术变迁——论桐城派与清代理学的流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8 孙明;;德育的历史维度与思想资源——以梁启超《德育鉴》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03期

9 吴忠良;;傅斯年与《东北史纲》[J];东方论坛;2012年03期

10 王继训;傅斯年对政治文化的阐释与理解[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3 王法周;;乾嘉后期汉学的学术兼容精神——兼论乾嘉汉学的社会政治观念[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2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6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俊群;论蔡元培的自由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应宪;《国朝汉学师承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宦盛奎;公民观念的传统与宪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张秀丽;章太炎与近代自然科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屈宁;晚清宋学派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晶华;唐文治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姚莹;论胡适的学术设想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维铮;清学史:汉学与反汉学一页(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2 朱维铮;清学史:汉学与反汉学一页(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3 戚学民;;《汉学商兑》与《儒林传稿》[J];学术研究;2010年07期

4 於梅舫;;科考与经解——诂经精舍、学海堂的设置与运思[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婷;;“义理”、“考据”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光荣;;学术在学术批评中成长──评伍铁平《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学术批评文集》[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3 陈晓明;;自由与敏锐的理论批评——试评朱国华的《乌合的思想》[J];南方文坛;2011年04期

4 李艳敏;;曾巩诗歌创作渊源探析[J];长城;2011年08期

5 第环宁;;论气势及其创造[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6 黄河;;从钟嵘对谢灵运的评价谈起——中唐以前的谢灵运诗评论刍议[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赵黎明;;格调诗学传统与朱光潜现代“声律批评”观的建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强;邱瑰华;;方东树以“气”论诗[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倪奇;刘飞;;以“气”论诗与方东树的诗学思想[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文博;;方东树古文理论刍议[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4 吕美生;;论方东树《昭睐詹言》——兼评“桐城诗派”的百年走势与价值取向[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刘相雨;;论管同的思想与文学创作[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成;;桐城诗派二题[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厚文;;桐城文派论述绝句十二首[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8 李庆刚;;1958年教育领域的“拔白旗、插红旗”运动[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9 周兆茂;;颜李学派与桐城派[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10 杜蒸民;;从“五四”评法到郭沫若的尊法反术——郭沫若法家批判反思[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正;谈学术批判的“批判”二字[N];北京日报;2004年

2 孙亮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破解学术批判与争鸣为何缺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生 实习生 钟荣波;从不拒绝真正的学术批判[N];深圳商报;2010年

4 盛辉辉 杨建华 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二系;重庆警备区政治部干部处;让学术批判真正成为学术繁荣的内生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曾宪文;中国法学期刊何去何从[N];检察日报;2006年

6 程大中;学术的批判、道德的批判与社会的批判[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吴明瑜;难忘的全国科学大会[N];科技日报;2008年

8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张昭军;程朱理学在晚清的“复兴”[N];光明日报;2007年

9 本版编辑 李明华(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 王宏维(广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任剑涛(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 高小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寻找人文社科发展的新空间[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本报实习生张显峰;莫让浮躁成气候[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晓瑛;方东树理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田亚;方东树诗学的宋诗本位与桐城义法[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史元梁;晚清杜甫批评专题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5 褚宏霞;桐城派与嘉道时期的理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振;朱子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希;从文体互渗入手评析韩愈“以文为诗”[D];湘潭大学;2011年

8 方新;桐城派“姚门弟子”刘开文论和创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易华;“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罗军;彭兆荪生平交游著述考[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50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50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