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关中地区作为王畿之地、国都所在,地位尤为重要。关中地区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已有学者对其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但由于研究目的和所用资料的不同,导致各成一家,出现了多种结果,给后人的研究造成诸多不利。本文在拓宽史料来源的基础上,对关中地区的灾害重新做了统计,得出了新的结论。同时,唐代政府的应灾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有对其荒政体系总体性的研究,也有对其中一项或几项措施分别研究的,但总地来说其成果多对政府的应对持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其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对唐代政府的应灾策略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再者,到目前为止,对于唐代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几乎一片空白,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研究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整体上可归结为三大部分,一是水旱灾害的概况,分析其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和影响;二是政府的应对措施,包括灾前的防御、灾中的救助和灾后的补救,并对其行政管理体制做了简要分析;三是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范围的界定、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做了分类统计,并对其分布特点和影响做了分析。总结得出关中地区旱灾在年际分布上唐前中期较多,后期较少,且有明显的高发期和稳定期交替现象,在月份分布上春末和夏末是高发期,且连旱现象严重;水灾在年际分布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在月份分布上夏秋两季较多,尤以农历7、8月份最为频繁。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关中地区的农业、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交通、灾民的心理以及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对唐代政府应灾策略及其成效做了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从唐人的灾害观谈起,得出农本思想、民本思想、灾害天谴论等是政府积极应对灾害的思想背景,在此基础上对唐代政府在灾前的预防、灾中的救助和灾后的补救各项具体措施都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对唐政府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这些政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灾害形成的悲惨境地有所改善,但因其出发点的局限性导致了其实效并不是很好。 第四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之上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一方面,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政府应对策略出台的直接诱因,是促使唐代政府应对措施不断地完善的直接因素。同时,政府的应对也对水旱灾害的发生、危害程度等产生了一定的消减或加深的作用。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唐代 关中地区 水旱灾害 政府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范围概况10-13
- 三、研究动态综述13-15
- 四、本文研究内容、资料和思路15-16
- 五、研究的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17-28
- 第一节 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概况17-24
- 一、唐代关中地区旱灾概况18-21
- 二、唐代关中地区水灾概况21-24
- 第二节 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24-28
- 第三章 唐代政府应灾策略及其成效分析28-60
- 第一节 唐代政府减灾救灾的思想背景28-31
- 一、农本思想和民本思想28-29
- 二、"灾害天谴论"和"阴阳五行灾异说"29-31
- 三、小结31
- 第二节 唐代政府应对水旱灾害的措施31-55
- 一、灾前防范措施32-40
- 二、临灾救助措施40-51
- 三、灾后补救措施51-54
- 四、小结54-55
- 第三节 唐代政府的减灾行政管理机制55-60
- 一、政府减灾行政管理机制55-57
- 二、遣使减灾机制57-60
- 第四章 唐代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措施之间的互动关系60-71
- 第一节 水旱灾害对政府应对策略实施的影响60-65
- 一、水旱灾害对灾前防范措施的影响60-62
- 二、水旱灾害对临灾救助措施的影响62-64
- 三、水旱灾害对灾后补救措施的影响64-65
- 第二节 政府应对措施对水旱灾害的影响65-68
- 一、灾前预防措施对水旱灾害发生的影响65-66
- 二、临灾救助措施对水旱灾害危害程度的影响66-67
- 三、灾后补救措施对水旱灾害的影响67-68
- 第三节 影响两者互动关系的因素68-70
- 一、统治秩序对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关系的影响68-69
- 二、战乱对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关系的影响69-70
- 小结70-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8
- 附表78-95
- 致谢95-9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7-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永升;;从“勾鞋弹烟锅”看关中的民俗文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李晨;;关中地区的“丁戊奇荒”及应对措施[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马蓓蓓;薛东前;张雷;;历史时期关中地区都城迁移的资源环境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1年04期
4 王锋钧;;汉唐时期关中农业与京都长安[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5 王洪兵;张松梅;;清代京畿灾荒与祛灾仪式探析[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6 魏刚;于春燕;;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的水旱灾害与饥荒[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秦瑾;;关中民间布贴艺术的文化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8 吴晔;马亮;;春秋楚国如何应对“旱涝急转”[J];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07期
9 史雷;;明清渭南县集会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开元;;张耳来归[J];文史知识;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德勉;;浅析邕宁县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防治[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1)[C];2004年
2 叶成林;;安徽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3 朱尔明;;中国水旱灾害防治[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程晓陶;向立云;喻朝庆;;水旱灾害管理学科发展[A];水利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5 李秀斌;朱玉涛;姜桂双;李继功;李相辉;刘明清;杨长富;;水旱灾害预测的风险[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程传波;李相辉;李继功;李秀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水旱灾害预测的精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志;曹明明;;关中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张志彤;;实施水旱灾害风险管理 大力推进“两个转变”——中国水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分会场主旨报告[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9 李晶;任志远;周自翔;;区域粮食安全性分析与预测——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山东省2009年度水旱灾害趋势预测研究报告[A];山东省2009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发平 胡清平;加强基础建设 “降伏”水旱灾害[N];中国社会报;2008年
2 王春雨;我国将加强“三预”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范能力[N];中国社会报;2009年
3 陆峰 周静文;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新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蔡若愚 编辑整理;九问水旱灾害[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记者 欧阳春香;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N];中国水利报;2011年
6 董英 记者 贾红路;工程措施齐发威 水旱灾害不猖狂[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g胤,
本文编号:559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5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