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略论明代官员丁忧制度

发布时间:2017-07-28 21:29

  本文关键词:略论明代官员丁忧制度


  更多相关文章: 丁忧 服阙起复 经权 夺情


【摘要】:官员丁忧制度是儒家凶服丧礼与职官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至明朝,官员丁忧制度日趋完备,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朝通过罢相、设厂制卫等措施进一步强化皇权,而“礼乐制度出自天子”是“融礼于法”的基本指导思想。1平民皇帝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使得明朝典章制度深深地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因此,追求高效、廉洁,是职官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丁忧制度即是在此背景下改革发展的。夺情之典,则是背“丁忧守制”之儒经的权宜之计。作为广义的“丁忧制度”,其运用在明朝亦具有自身特色。笔者以“制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并将本文分作三个部分,对明代的丁忧(夺情)制度进行考论: 第一部分,明代官员丁忧去官守制制度考略。此部分主要从官员丁忧守制的丧服范围、守制的时限、报丧的程序、守制因礼的禁止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从程序和实体上全面把握明朝丁忧去官守制制度:较前朝,“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的丁忧守制的丧服范围有所缩窄;重保结、严勘合的报丧程序强化了国家对丁忧官员的管理。这正是明代强调行政效率的表现。而守制期间的禁止行为,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基本特点。 第二部分,明代官员服阕起复复官制度考略。此部分,笔者在明代职官管理制度范畴内对“起复”的用法及词意进行辨析,梳理出官员起复复官制度在程序上分为服满赴部候补听用、复除任职两个步骤,进而对此两步程序分别论证。正因丁忧是官员仕途的自然中断,“同品对调”的复官方式即是重视行政效率以及兼顾官员积极性的良好机制。但同时亦存在原地原职或者升品复官的例外情况,主要出现在阁臣要职、贤能官员以及部分需具备专业技能的官职之间。 第三部分,明代官员夺情制度述略。夺情是官员丁艰视事的特殊制度,乃广义的丁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夺情来源于儒家“经权”思想,“经权”是原则性与灵活性合一的结果。金革夺情是先儒反经行权之经典。而在明朝,除遇金革之事而夺情外,股肱要职官员、具备专业技能之官职亦时有夺情之例;其中宣德、正统、景泰年间,吏民奏保夺情、官员间保举夺情盛行,进而衍生出诱挟、夤缘夺情,成为贪恋权位之中低级官员营求夺情之手段。夺情官员虽“居官食禄,与见任不殊”,但亦受丧礼之约束,“乞终制”之惯习及“不从吉”之禁忌体现了“经中有权,权中有经”。 总言之,明代丁忧制度特重兼顾行政效率,并以效率优先作为其改革的目标。此是明代丁忧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反经行权之夺情,亦是依固定之情理而启用。“经权”思想,则是一种朴素辩证的思维方法,具有自身的活力。
【关键词】:丁忧 服阙起复 经权 夺情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明代官员丁忧去官守制制度考略12-24
  • (一) 官员丁忧去官守制的丧服范围12-14
  • 1. “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12-13
  • 2. “承荫入仕者”丁祖忧13
  • 3. “通于人情”之例外13-14
  • (二) 官员丁忧守制的时限14
  • (三) 官员丁忧的报丧程序14-19
  • 1. 百官遇丧:从“原籍审核,还报奔丧”到“闻讣即奔”,,再到“京官勘合,外官有引”14-16
  • 2. 两京官员公差在外的报丧程序16
  • 3. 官员赴任遇丧的报丧程序16-17
  • 4. 官员报丧程序上重勘合、重保结17-19
  • (四) 官员丁忧守制的禁止行为19-24
  • 1. 匿不举丧、诈丧之禁止19-21
  • 2. 居丧时参与朝廷祭享吉礼之禁止21-22
  • 3. 居丧时释服从吉、筵席作乐、男女混杂、饮食酒肉等忘哀从吉行为之禁止22-23
  • 4. 居丧娶妻、妾,别籍异财之禁止23
  • 5. 居丧从仕之禁止23-24
  • 二、明代官员服阕起复复官制度考略24-35
  • (一) 略辨“起复”之意25-28
  • 1. “起复”为“夺情”之意25-26
  • 2. “起复”为服满赴部候补、听用之意26-27
  • 3. “起复”为“服满起复复官”之意27
  • 4. 结论27-28
  • (二) 官员服阙赴吏部候补听用28-29
  • (三) 缺官选补,原品调任的复官途径29-35
  • 1. 缺官选补程序考29-30
  • 2. 服阙复除——原品调任30-32
  • 3. 原地原职及升品复官之例外32-35
  • 三、明代官员夺情制度述略35-50
  • (一) “夺情”的实质及其起源、发展36-39
  • 1. 丁忧为“经”,夺情为“权”36-37
  • 2. 经书中的“夺情”37-38
  • 3. 明前夺情之典概述38-39
  • (二) 明代夺情制度考39-50
  • 1. 明朝夺情之概况39-40
  • 2. 明朝夺情启用条件40-46
  • 3. 孝礼对官员夺情任职的行为约束46-50
  • 结语50-52
  • 后记52-53
  • 参考文献53-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智强;;我国古代选人用人制度的变迁和启示[J];党建研究;2009年06期

2 赵澜;;丧服制度与儒家家庭思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3 马国华;;从“哀毁”到“匿丧”——论古代官员对丁忧态度的变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4 陈力祥;;从王船山礼之经权思想管窥传统道德悖论的解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彭卫民;贺碧霄;;中国古代的家奠_祭仪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艾永明;;清朝行政法律之儒家化[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高学强;;从丧服制度在近代的变迁看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杭宁;论丧服制度对中国礼法文化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黄修明;;中国古代仕宦官员“丁忧”制度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马建红;亲属·服制·法律[J];法学论坛;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586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86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9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