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治玉技术史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21:31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治玉技术史初步研究
【摘要】:中华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玉业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治玉技术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不断成熟,最终在明清时期到达技艺的顶峰。 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的治玉历史与皇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明清两代,北京都是宫廷治玉的中心,与南方的其他治玉中心相比,北京的治玉业设有专业规范的皇家组织管理机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中央政府设立的治玉机构称为“官作”主要是为了满足皇族对玉器的需求,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政治意志与审美意趣。除了官作,“民作”也是北京治玉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民作在明清两代都很繁荣,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明清两代,北京治玉业都保留了传统的用玉观念及选择玉材的方式,延续了中国古代的用玉体系,在玉材选择上以和田玉中的精品为上品。明代玉器用料品种较少,整体水平不佳,优质玉料稀缺,皇家玉器的用料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清代玉器用料十分广泛。清代中期,民间玉料使用逐渐扩大,朝廷除对和田玉料有严格限制外,其他玉料可以在民间自由流通,而且这些玉料分布广泛,产量巨大,价格低廉,,因此,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成为民间用玉的主要原料。 明代的治玉工艺,可以在文献中找到相关记载,最重要的应该是治玉工具的完善,“琢玉机”的发明与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是清代治玉业达到全盛的技术基础。至清代,各项工具均已发明,各项技术也趋于完善。乾隆直接参与了玉器的设计,并积极倡导创新,工匠更是继承了历代工艺之精华。北京地区治玉业在清代中期进入繁盛期。 北京因其尊贵的政治身份、特定的地理风貌、丰富的民族构成形成了鲜明的治玉风格。它既体现了皇权与精英文化固有的高贵、严谨与肃穆,在审美上引导着民间用玉;同时又被丰富的民间文化所影响、从而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治玉 玉料 工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S933.21;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1. 引言9-14
- 1.1 提出选题9-10
- 1.2 关于研究对象的释义10-12
- 1.2.1 本文述及的“玉”的定义10-12
- 1.2.2 本文所述及的“北京地区”的地域界定12
- 1.3 研究现状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5 创新之处13-14
- 2. 北京地区治玉业的历史演进14-23
- 2.1 元——北京治玉业的发端期14-16
- 2.1.1 元代北京治玉概况14-15
- 2.1.2 邱处机与北京治玉业15-16
- 2.2 明清——北京治玉业的发展期16-21
- 2.2.1 明清治玉情况综述16-18
- 2.2.2 规范的皇家组织管理机制18-19
- 2.2.2.1 明代宫廷玉作及玉匠18
- 2.2.2.2 清代宫廷玉作及玉匠18-19
- 2.2.3 发达的民间流通贸易机制19-21
- 2.3 本章小结21-23
- 3 明、清两代北京治玉业使用玉料分析23-37
- 3.1 北京地区现存明、清玉器的种类划分23-29
- 3.1.1 北京地区明代玉器分类23-26
- 3.1.1.1 礼仪用玉23-24
- 3.1.1.2 装饰用玉24-25
- 3.1.1.3 日常生活用玉25-26
- 3.1.2 北京地区清代玉器分类26-29
- 3.1.2.1 礼仪用玉26-27
- 3.1.2.2 装饰用玉27-28
- 3.1.2.3 日常生活用玉28-29
- 3.2 明、清两代北京治玉业玉料使用情况29-35
- 3.2.1 明代北京治玉业玉料使用情况29-33
- 3.2.1.1 玉料来源及采制技术29-32
- 3.2.1.2 北京现存明代玉器玉料分析32-33
- 3.2.2 清代北京治玉业玉料使用情况33-35
- 3.2.2.1 玉料来源及采制技术33-34
- 3.2.2.2 北京现存清代玉器玉料分析34-35
- 3.3 本章小结35-37
- 4. 明、清两代北京地区治玉工艺37-49
- 4.1 明、清两代北京地区主要治玉工具37-42
- 4.1.1 明《天工开物》中的“琢玉机”37-39
- 4.1.2 清《玉作图说》中的治玉工具39-42
- 4.2 明代治玉工艺的技术创新42-45
- 4.2.1 金玉珠宝复合工艺42-43
- 4.2.2 多层镂雕技术43-44
- 4.2.3 明代文人画对玉器的影响44-45
- 4.3 清代治玉工艺的技术创新45-48
- 4.3.1 “玉山子”的琢制技术45-46
- 4.3.2 痕都斯坦玉与西番作46-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5. 北京地区明清玉器的文化特征49-51
- 5.1 和谐礼制的体现49
- 5.2 世俗文化的张力49-51
- 6. 结论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6
- 图片说明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燕姣;中国玉文化研究范畴浅析[J];东南文化;2000年07期
2 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01期
3 周南泉;明清琢玉、雕刻工艺美术名匠[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01期
4 周南泉;明陆子冈及“子冈”款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03期
5 周南泉;痕都斯坦与其地所造玉器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01期
6 张广文;清代宫廷仿古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02期
7 杨伯达;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04期
8 李久芳;明代玉器艺术简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02期
9 杨伯达;清宫旧藏翡翠器简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6期
10 杨伯达;从文献记载考翡翠在中国的流传[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591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9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