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
发布时间:2017-07-30 15:13
本文关键词: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
【摘要】:在中美关系史的早期,美国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的直接认识几乎就是美国对中国认识的全部,传教士们在中国的活动是美国人在中国活动的重要部分,所以研究美国在华传教士是了解早期中美交往和互相认知的一把钥匙。 卫三畏(1812~1884)是早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从1833年10月26日抵达广州,直到1876年返美,在华凡43年。1856年后长期担任美国驻华使团秘书和翻译,曾9次代理美国驻华公使。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位中国通,写作了为数甚多的汉学著作,代表作《中国总论》和《汉英韵府》奠定了他作为美国汉学第一人的学术地位。《中国总论》试图把中国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是美国最早的汉学研究著作。他的汉学著作对于近代西方人了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76年,,他从外交职务退休回国,1878年受聘担任美国第一个汉学讲座耶鲁大学汉学讲座首任教授,成为美国第一位职业汉学家。1881年,卫三畏还被选为美国东方学研究权威机构美国东方学会的会长。卫三畏在华期间,集传教士、外交官和汉学家于一身,是早期中美关系史和文化交流史的一个缩影。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学术界尚未见对卫三畏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海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中,由于学科的限制和思维的定势,以及对中、西文化以及英、汉双语把握等问题,始终存在很大的缺憾。本课题在利用汉学原著、传教档案等原始资料和学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学的视野,借鉴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解读、综合分析和逻辑论证,其中也不乏整合的描述和统计,力图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阐述卫三畏的汉学研究成就和他对美国早期汉学发端的影响,从而分析美国早期汉学的特点。 本课题研究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卫三畏在中国的汉学创作状况。第二章对卫三畏汉学代表作《中国总论》进行专题研究。从汉学研究的内容上看,《中国总论》在其所处时代可称为西方汉学的集大成之作。卫三畏是一位以西方近代学科视野研究中国的美国汉学家。第三章对卫三畏的汉语研究主要成果展开专题研究。卫三畏是近代来华西方人汉语研究——尤其是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领域中,一个关键性的、承前启后的人物。第四章叙述卫三畏从外交官任上退休后回国继续从事汉学研究的经历。概要总结了卫三畏一生的主要汉学贡献。探讨卫三畏在美国早期汉学发端中的作用,进而总结美国早期汉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本课题属于个案研究,笔者希望能在坚实的中西文史料基础上,推进近代来华传教士研究的深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07.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导言7-16
- 第一节 选题意义7-9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9-12
- 第三节 写作架构与文献资料12-16
- 第一章 卫三畏在中国16-53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美交往16-22
-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与印刷传教22-28
- 第三节 卫三畏与《中国丛报》28-35
- 第四节 鸦片、鸦片战争、顾盛使团35-41
- 第五节 初涉美国远东外交41-48
- 第六节 走上职业外交官之路48-53
- 第二章 中华帝国百科全书——《中国总论》53-93
- 第一节 《中国总论》的写作54-57
- 第二节 《中国总论》主要资料来源分析57-63
- 第三节 卫三畏的中国观及其汉学成就63-85
- 第四节 地图与插图、两版差异和个案比较研究85-93
- 第三章 卫三畏的汉语研究93-115
- 第一节 卫三畏来华前西人汉语研究回溯93-97
-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后的汉语研习经历97-100
- 第三节 《拾级大成》100-103
- 第四节 《英华韵府历阶》103-106
- 第五节 《英华分韵撮要》106-109
- 第六节 《汉英韵府》与卫三畏汉语研究成就109-115
- 第四章 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115-125
- 第一节 纽黑文的汉学教授115-119
- 第二节 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结论)119-125
- 附录一、卫三畏生平年表125-130
- 附录二、卫三畏主要著作一览130-131
- 附录三 卫三畏逝世的讣告131-134
- 附录四、外国人名中西文对照表134-138
- 附录五、主要参考文献138-145
- 后记1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石玉;柯昀含;;美国汉学研究的选择性[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徐克谦;;中西初识时期的思想文化互动——读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张西平;;走向世界的汉语所面临的若干战略问题思考[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01期
4 尹延安;;诠释学视域下GOD汉译名之争[J];理论月刊;2011年07期
5 陈U
本文编号:594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9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