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汉唐时期医学的功用观

发布时间:2017-07-31 05:12

  本文关键词:汉唐时期医学的功用观


  更多相关文章: 巫化药 医学与成仙 起死回生 医人与医国


【摘要】:现代医学的定义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及防治疾病、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知识体系,由此看来医学的主要功能是治病疗疾、增进健康。在中国古代的医学体系中,受到巫术与宗教的影响,药物具有多样性、神秘性。这些药物包罗万千,有与人体相关的药如人血、人肉、人胆等,还有另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药,如天子耕田三推犁下土、社坛四角土、驴溺泥土等,由此医学中药物的概念扩大化。神仙道下的医学则认为医学治病救人的功能只是“小术”,而医学的主要功能应是能够使人延年益寿、飞升成仙,这使得医学功能突破了治病疗疾的方面。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民众在对被治愈的期待中夸大了医学治病疗疾的功能,认为医学能够起死回生。然而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者却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实际的医疗效果、医人免责的措施等告诉世人——病有不治,不要对医者抱有过多的幻想。人们在对医学的治病疗疾功能进行夸大时,儒医对医学的功能又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们认为医学还与救国之道相关。这些儒医把医学从民众夸大的神化传说那里拉回来,减弱对医学治病疗疾功能的夸大,但却又把医学推向了庙堂,从另一种形式上解释医学的功能。 本文以汉唐时期医学的功能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医家眼中的医学功能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和分析。本文的创新点是:从古代医家眼中的医学,分析这个时期医学所具备的与现代医学不同的功能,希望能从侧面回答在中国古代“以意治病”这样一个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古代医学能否诞生现代模式下的医学这样一个问题。 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医学与巫术、宗教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述在两者的影响下,医学中所指的药物并非只是单纯的我们认识中的药,还有人部药和其它具有特殊意义的药物。另外,从令人“安身命延”的上药中,看到了神仙道下的医学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人飞升成仙,真正能够治病救人的医术及医学在他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就佛教而言,它对人体的肉身持轻视态度,这并不意味着佛教不重视可以求助人性命的医学,相反它是非常重视医学的。但它重视是治病这一行为,而不是医学本身。 第二部分重点在回答医人能否起死回生这一问题。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杰出的医学人物好似具有能够令人起死回生的本领。然而医者却从命定论及医人免责措施等几个方面告诉人们另外一个结论:病有不治,如果有能够起死回生的人,这也是病人命数不到天命不令其死,而非是医者医术的原因,不要对医者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一部分医者与病者从医疗活动“治十不得愈五六”的实际效果中,看到“医呈议方无主意,客来问疾总平安”的医疗情况,对上古夸大医人医学本领的传闻逐渐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第三部分从医人与医国这一关系入手,主要讨论由于儒者介入医学使得医学的功能得到了扩大。儒医阶层的兴起,对整个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儒者对习医的自我辩护、自我抬升,使得医学的地位也被他们抬升到与治理国家的政道相关的地位,这就把医学推到了庙堂之上,不再是“微末小道”,在抬高医学地位的同时也抬高了儒医的地位。
【关键词】:巫化药 医学与成仙 起死回生 医人与医国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09;K242;K2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第一节 研究意义9
  • 第二节 研究状况及释题9-13
  • 第二章 医学与宗教的关系13-23
  • 第一节 有巫术参与的医学13-15
  • 一、前言13-14
  • 二、巫化药14-15
  • 第二节 医学与成仙,神仙道与医学15-19
  • 一、医学与成仙15-16
  • 二、神仙道与医学16-19
  • 第三节 肉身的舍与得—佛教与医学19-23
  • 一、佛教的肉身观19
  • 二、佛教的医学观19-23
  • 第三章 医学能否起死回生23-35
  • 第一节 医学人物的传闻23-26
  • 第二节 医人对于起死回生观念的遏制26-30
  • 一、医者的认识26-27
  • 二、医人免责27-30
  • 第三节 医人对于疗效的认识30-32
  • 一、医人疗效水平30-31
  • 二、意者治病31-32
  • 第四节 中古以来对于医人疗效传说的逐渐理性对待32-35
  • 第四章 医学功能的扩大与延伸35-45
  • 第一节 医人与医国35-37
  • 第二节 儒医的出现37-40
  • 一、儒医的定义37-38
  • 二、儒医的产生38-40
  • 第三节 儒医阶层兴起对医学的意义40-45
  • 一、在医籍传播方面40-42
  • 二、在医人及医学方面42-45
  • 第五章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亮;张忠智;;治病之理寓治国之道——以刘禹锡《鉴药》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范家伟;晋隋佛教疾疫观[J];佛学研究;1997年00期

3 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于赓哲;;唐代医疗活动中咒禁术的退缩与保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于赓哲;;唐人疾病观与长安城的嬗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于赓哲;;疾病、卑湿与中古族群边界[J];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7 王琳;古代医家人格精神的追求——谈“上医医国”[J];河南中医;2002年06期

8 于赓哲;;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年00期

9 于赓哲;;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一项技术抉择的时代背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于赓哲;;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以唐代为中心[J];史学月刊;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理想;我国古代医生社会地位变化及对医学发展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4年

2 杨丽英;秦汉以前的精神医学观念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陈雯;唐代求医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丽华;中国古代医人社会地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彦灵;唐宋时期医学人物神化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7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97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f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