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压力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口压力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摘要】: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代,中国均存在不同形式的人口压力。传统社会大部分时期,人口压力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料短缺,局部地区出现"人满"现象,灾荒频发。其时人口压力的缓解途径为劳动力向外地迁移,寻求新的耕作区域。当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粮食短缺压力继续保持之时,就业压力逐渐凸显。80年代初期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人口城市化加速,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但21世纪初,结构性就业压力凸显。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对人口生存质量和生存条件可持续构成新的挑战。这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有效应对之策。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人口压力 历史 当代
【分类号】:C924.2;K207
【正文快照】: 人口压力本质上是人口生存条件和生存质量的压力,它有农业社会与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之别。在农业经济为主导、农业人口占多数、农村为基本居住环境的社会中,人口压力主要表现为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多数情况下是指人口数量增长较快,而生活资料没有相应增加,或增加滞后,导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营;;Family Planning Policy Resultsin Lower Population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2期
2 王爱华;程恩富;;我国“一胎化”生育政策的成本-效益测度[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3 潘晓阳;俞萍;欧阳文;;构建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周贤润;;通婚圈研究综述——以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为视野的讨论[J];法制与社会;2009年25期
5 肖富群;;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与性别平等的政策建构——基于江苏、四川两省农村调查数据的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孙敏娟;;妇女婚姻家庭权之女性主义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杨龙;;独子家庭的财产继承——清代至今家产制的形态及其变迁[J];法律和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8 陈扬乐;严琨;;湖南省计划生育投入-产出分析:1978—2002[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原震;;河南省两次普查间人口控制对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王文科;;潮汕地区人口超生问题与政府行政干预策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爱华;程恩富;;我国实行“一胎化”生育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朱丽娟;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曾明星;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克霞;革命与变迁[D];山东大学;2007年
7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董磊明;乡村社会巨变中的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伟;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谭同学;乡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燕;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王苗苗;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需求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3 董咏雪;转型社会下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孔星星;成就背后的代价[D];南京大学;2011年
5 刘宁;新农保与计生家庭补贴协调给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朱楠;民俗与法律的矛盾及平衡[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聂晶晶;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利益导向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陈留艳;家庭结构对农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意愿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洋;循环与继替[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超;农村嫁妆消费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菊;李春会;;论人口压力与近代淮北地区流民现象的产生[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刘睿;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浅谈中国进入近代社会问题背景[J];琼州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陈轸;;浅述清代人口压力和社会危机[J];消费导刊;2009年08期
4 熊毅;;清代中后期人口因素对四川区域发展的影响[J];天府新论;2006年06期
5 袁城;蔡莉;;清朝的人口迁移及其社会经济影响[J];满族研究;2009年03期
6 黄大英;;人口压力——鸦片战争前社会经济的病变[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年10期
7 谢美华;;鸦片战争前闽粤沿海地区人口压力与华人出国——兼论出国原因[J];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02期
8 王志润;传统王朝时代的人口压力与阶级关系[J];新东方;2004年11期
9 张丽;;人口,土地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二十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人口压力的测量[J];中国农史;2007年03期
10 薛刚;;马尔萨斯影响下的中国人口史研究新动向——从《人类的四分之一》的争论中得到的启示[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忠诚;李先琨;曾馥平;;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技术与示范[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2 杨春茂;;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3 杨春茂;;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许锦英;;提升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5 王印焕;;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的离村与人口近代化[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陈诗达;;浙江跨世纪劳动就业特点[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7 韩海东;;JZKA型螺杆制冷压缩机常见故障及处理[A];设备管理与维修实践和探索论文集[C];2005年
8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孟林;;着眼全局 尊重规律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海;;毕节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兴;用科学的发展观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N];中国人事报;2004年
2 刘书云 张先国;变人口压力为人力优势[N];中国财经报;2005年
3 金铭;人口压力与环境承载能力[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董军;人口压力应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N];中国经营报;2004年
5 ;中国将把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 深圳人口已经逼近城市承载极限[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特约记者 董亚杰 刘军;构建和谐计生 实现奋力崛起[N];中国人口报;2006年
7 岳宗;调整产业结构 减轻人口压力[N];南方日报;2008年
8 许似亮;“大培训”化人口压力为资源优势[N];汕头日报;2006年
9 记者 李晓;苏州流动人口五年增292万[N];苏州日报;2006年
10 张馨月;“人口新政”统筹求解人口压力难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丽霞;温州人地关系研究:960-1840[D];浙江大学;2005年
2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3 孙磊;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张婧;胶州湾海岸带生态安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蒋文华;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D];浙江大学;2004年
6 盖志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8 刘殿伟;过去5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与环境效应[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娇;武汉城市圈人口压力类型与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袁芳;英国原工业化时期人口压力对乡村工业兴起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3年
3 夏先中;清代湖南人口与环境[D];湘潭大学;2007年
4 李朝霞;近代湖南人口的变迁(1840—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启扬;清代徽州人地关系与土地经营[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瑞萍;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人口压力与农地制度变迁[D];贵州大学;2008年
7 刘楝子;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中人口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京;基于空间化的区域人口压力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罗美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以云霄县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艳国;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压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4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0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