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01 13:36

  本文关键词: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晋国 戎狄 民族策略


【摘要】:春秋时期晋国的民族策略,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极具特色。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一套符合于晋国国情,服务于晋国霸业的民族策略。既解除了晋国进行争霸战争的后顾之忧,又为晋国称霸并长期维持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以春期时期晋国的民族策略为研究对象,对此时期晋国的民族策略进行细化地整理和论述。 本文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目的及意义,并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概况。对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一方面更深入地了解晋国“戎狄之民实环之”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是从侧面展现春秋时期晋国疆域变迁史、争霸战争史。目前,学界对春秋时期晋国的民族策略的研究,大多是间接或是针对其民族策略的某一方面,并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即便前人没对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但前人的研究成果仍为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对于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春秋初期晋国疆域及其戎狄的地理分布。春秋初期,晋国的疆域十分有限,基本上限于今曲沃、翼城和侯马一带。晋国周围分布着赤狄、白狄、骊戎、陆浑之戎、山戎、北戎等少数民族。春秋初期晋国国力弱小,又与戎狄为邻,常常与戎狄周旋。在此种形势下,制定并实施适宜的民族策略,对晋国来说尤其重要。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的演变,并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晋献公以前,由于晋国国势尚弱,面对戎狄的进攻,晋国无法进行有效地反击,主要以军事防御为主。晋献公至晋成公时期,由于国势渐强,逐渐调整了对戎狄的策略,由军事防御为主转变为以战为主,以和为辅。晋景公至晋悼公时期,为适应晋国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晋国对戎狄采取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民族策略。晋平公至晋定公时期,由于春秋局势的变化,晋国逐渐放弃了和戎狄政策,对戎狄发动军事进攻。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影响晋国民族策略的各项因素。晋国民族策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发展受到晋国实力的变化、君权与卿权的斗争、争霸战争、邦交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的历史影响。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使晋国得以通过和平赎买和武力掠夺的方式兼并戎狄的大片土地,极大地扩展了晋国的疆域。其次,它服务于晋国的争霸战争。既解除了晋国进行争霸战争的后顾之忧,又为晋国称霸并长期维持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它加强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戎狄的华夏化,促进了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晋国 戎狄 民族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25
【目录】:
  • 论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11-12
  • 1.2 关于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的研究12-15
  • 1.2.1 关于春秋时期晋国民族关系的间接研究13
  • 1.2.2 关于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问题的研究13-15
  • 第2章 春秋初期晋境及周边戎狄的地理分布15-23
  • 2.1 春秋初期晋国疆域15-17
  • 2.2 戎狄的地理分布17-23
  • 2.2.1 戎族的地理分布17-20
  • 2.2.2 狄族的地理分布20-23
  • 第3章 晋国民族策略的演变23-38
  • 3.1 晋献公之前:以军事防御为主23-24
  • 3.2 晋献公至晋成公:以战为主,,以和为辅24-29
  • 3.2.1 对戎狄的频繁用兵24-26
  • 3.2.2 与戎狄的联姻、结盟26-29
  • 3.3 晋景公至晋悼公:以和为主,以战为辅29-34
  • 3.3.1 和戎狄政策29-32
  • 3.3.2 灭赤狄的战争32-34
  • 3.4 晋平公至晋定公:以军事进攻为主34-38
  • 第4章 影响晋国民族策略的各项因素38-45
  • 4.1 晋国实力的变化38-40
  • 4.2 君权与卿权的斗争40-42
  • 4.3 争霸战争42-43
  • 4.4 邦交策略的影响43-45
  • 第5章 晋国民族策略的历史影响45-52
  • 5.1 对晋国扩张的影响45-47
  • 5.2 对春秋时期列国争霸局势的影响47-49
  • 5.3 对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49-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5
  • 作者简介55-56
  • 后记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盖,燕平;魏绛和戎[J];沧桑;1994年01期

2 任晓晶;;论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的民族融合[J];沧桑;2009年01期

3 贾君宜;;论晋和戎狄[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4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5 郭殿忱,郭一凯;魏绛和戎及其历史影响刍议[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03期

6 周岚;;晋国的“和戎狄”策略[J];中国民族;1985年11期

7 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兼论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研究;1983年05期

8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介[J];思茅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9 赵世超;晋“和戎狄”评议[J];史学月刊;1985年02期

10 薛瑞泽,董红光;春秋时期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研究[J];史学月刊;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604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04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b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