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本文关键词: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摘要】:广义而言,海外研究中国者在过去统称为"汉学",现在则称为"中国学"。目前,鲜有中国人自谈中国学,而在美国则有美国学,不仅有研究群体,而且有学科体系,并在著名大学开设有相关课程,可授予学位,因而中国人也不可不谈"中国学"。"中国学"如果作为"学",就与其他学一样,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是应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中国人要与世界对话也必须回答:中国学是什么?中国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中国学?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
【关键词】: 汉学 中国学 中国 海外 美国学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一从汉学到中国学:中国的崛起与海外中国学的兴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研究正在从传统“汉学”向“中国学”转变,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尽管人们还在为其究竟应该定位为“汉学”还是定位为“中国学”而争论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2 钱婉约;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4 韩东育;日本近代化论在“时空”定位上的两难[J];日本学刊;2003年06期
5 张仲民;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J];人文杂志;2003年05期
6 张研;对中国史研究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J];学术界;2004年04期
7 宋洪兵;解读当前儒学研究新动向[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8 张丽军;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兼与王晓华先生商榷[J];文艺争鸣;2005年05期
9 顾乃忠;论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下)——兼评孔汉思的“普遍伦理”和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10 赵利栋;近代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翟意安;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佳宏伟;区域分析与口岸贸易[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洪兵;“人情论”视角下的韩非像[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潘建华;我国民族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内核[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一民;;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李雪涛;;名不徒立 功不自成——关于《华裔学志》的几点历史思考[J];寻根;2008年02期
3 任大援;;东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4 管永前;;对国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5 贺圣达;近代东南亚的汉学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6 黎明;世界汉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译著——介绍中译《19世纪中叶俄罗斯驻北京布道团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J];理论界;2005年01期
7 郑海燕;荷兰中国研究的主要机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8 金俊烨;我同北京大学的因缘——《北京大学学报》开办“韩国汉学研究”专栏感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9 李同法;;卫三畏与《中国总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胡健;汉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3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谢金良;;关于国学研究的若干思考[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8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9 徐文堪;;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小白;单一的德国汉学传统已不复存在[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李学勤;中国学术的源起[N];光明日报;2008年
3 特约撰稿 木叶;王德威 汉学研究趋向融通[N];文汇报;2010年
4 吴光辉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汉学研究·人物史·文化交涉学的纵横交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尹锡南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汉学:从“中国研究”到“中国观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马金霞;美国汉学研究网络数据库资源选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王立志;积极借鉴各国汉学研究成果[N];人民日报;2010年
8 [英]Naomi Standen 伯明翰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仁可 编译;历史学而非汉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张隆溪;在斯德哥尔摩[N];东方早报;2009年
10 纪宝成;汉学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4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卫华;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晓;西方汉学家泰山信仰研究述论[D];山东大学;2009年
7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8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云靖;来华传教士与西方汉学的兴起[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79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7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