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稻作民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4:46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稻作民俗研究
【摘要】: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得水稻生产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因而决定了农村生活的基本面貌和主要内容,形成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稻作民俗。本文借助第一手的地方志资料,通过对稻作民俗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稻作生产习俗、稻作信仰习俗、稻作社会习俗的分析,试图还原当时乡村生活的场景,揭露农民的情感诉求,并揭示出蕴含其中的生活文化的内涵。 本文从“湖广熟,天下足”的历史背景出发,引入乡村稻作民俗的三个层面。稻作生产习俗围绕着一年水稻生产的整地、播种、插秧、驱虫、中耕锄草、收获等几个关键环节展开,这些习俗反映了农家对水稻种植技术环节的重视,农家通过这些习俗不断进行着稻作农业生产的暗示与督促。文后探析了稻作生产习俗的特点及其对农民身心的影响。稻作信仰习俗主要涉及到神灵崇拜与祭祀、禁忌与巫术、占验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人们渴望农业生产丰收,祈求家庭平安无事,这种内心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后还讨论了信仰习俗的利弊以及我们应该给予的态度。稻作社会习俗主要包括乡村生活的各种节日风俗、饮食习俗、农业互助习俗、民间社会组织等,并对社会习俗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这些习俗最突出的作用是将乡里社会的农民紧密结合在一起。稻作民俗的三个层面和谐统一,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乡村生活的美好氛围。 本文的结尾是总结性的部分,总结归纳了长江中游稻作民俗的人文意义,即可将长江中游的稻作民俗视为一种生活文化。它为从事稻作的农人提供了从心灵到身体的全面的保护,给了一个从事稻作的农人确切的安全感、归属感,从而使乡村生活在艰苦的劳作过程中一直维持着应有的活力与温情。
【关键词】:明清时期 长江中游 稻作文化 稻作民俗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09;K2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4
- 第一章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稻作民俗产生的历史背景14-18
- 第一节 明清时期水稻生产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地位14-16
- 第二节 稻作民俗在乡村生活中的广泛存在16-18
- 第二章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稻作生产习俗18-36
- 第一节 整田和耕地环节的习俗18-21
- 第二节 播种环节的习俗21-23
- 第三节 驱虫环节的习俗23-25
- 第四节 插秧环节的习俗25-29
- 第五节 中耕锄草环节的习俗29-31
- 第六节 收获环节的习俗31-34
- 小结34-36
- 第三章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稻作信仰习俗36-50
- 第一节 神灵崇拜与祭祀习俗36-41
- 第二节 农业禁忌与巫术41-44
- 第三节 占验习俗44-47
- 小结47-50
- 第四章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稻作社会习俗50-60
- 第一节 节日风俗50-55
- 第二节 饮食习俗55-56
- 第三节 农业互助习俗56-58
- 第四节 民间社会组织58-59
- 小结59-60
- 结语——长江中游稻作民俗的人文意义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立耘,李子贤;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上)[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2 向安强;中国稻作起源问题之检讨──兼抒长江中游起源说[J];东南文化;1995年01期
3 谢义明;我国稻作文化拓展的思考[J];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3期
4 王佩良;张茜;;论湖南稻作文化旅游开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斌 ,向彪;从“香寨米粉”看怀化的稻作文化内涵[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何介钧;洞庭湖区的早期农业文化[J];华夏考古;1997年01期
7 徐可;稻作文化与湖州民俗探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刘德银;长江中游史前古城与稻作农业[J];江汉考古;2004年03期
9 王正端;哈尼"神田"——关于一个世界顶尖级梯田稻作文化胜地的记述[J];今日国土;2003年Z3期
10 闫志章;;日本稻作文化之内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683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8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