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本土中国学研究:由民族反思至民族复兴

发布时间:2017-08-20 20:42

  本文关键词:本土中国学研究:由民族反思至民族复兴


  更多相关文章: 本土中国学 海外中国学 民族崛起


【摘要】:本土中国学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发展演变、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构建本土中国学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时代需要,符合建设"中国现代文明"的宗旨,同时也是民族话语权反思与重建的客观要求。建构本土中国学不仅具有必要性,亦有可行性。本土中国学与"汉学"、"海外中国学"等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在内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独具自身特色。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关键词】本土中国学 海外中国学 民族崛起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我们之所以关注并提出构建本土中国学①,与数年前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位美国学者的演讲有关。他在演讲中提到,近年来有不少美国学者对中国研究得越深入,就越不了解中国。这让我们很震惊:为什么美国学者会有这样的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研究越深入,也就越将中国碎片化,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咏梅;试论近现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政策的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2 乔志航;日本现代中国学研究格局[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3 汝信;开拓进取,促进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李慎明;努力加强国外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董海樱;;近十年来中国的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6 徐坚;;中华民族复兴的国际认同[J];红旗文稿;2009年03期

7 何一民;;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方松华;;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J];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9 姚朝文;中国学与中华学比较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04期

10 张志伟;;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现代中国学之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大学 杨俊蕾;[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葛兆光邋盛韵;[N];文汇报;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开镜;;中华民族复兴标准论[J];党史博采(理论);2010年11期

2 邓研华;;“中国模式”的政治解读[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赵业丽;;论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话语权的维护[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9期

4 朱双一,程晓飞;日据下台湾“现代化”的文学证伪[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程彦霞;张燕平;万跃华;;2000-2011年中美中国主题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于艺术人文引文数据库A&HCI的分析[J];晋图学刊;2012年05期

6 龙利方;;日本学位论文的中国学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02期

7 孟庆波;刘彩艳;;问题与方法:美国中国学的发端史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8 孙百亮;梁飞;;“中心主义”社会管理模式: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实选择[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孙丽青;;服部宇之吉与近代中国教育[J];齐鲁学刊;2009年03期

10 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方;单位社会变革与社会基础秩序重构[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汉瑜;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特征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3 朱艳玲;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启示[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路宁;日本汉学家大木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清玉;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论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周杨;论东亚同文书院对日本侵华史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玉票;;基于学科性质的讨论:汉学与中国学辨名[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2 沟口雄三,汪晖;没有中国的中国学[J];读书;1994年04期

3 董海樱;;雷缪萨与法国汉学[J];法国研究;2009年03期

4 萧君和;中华学论纲[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5 阮纪正;科学理性与中华学漫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姚朝文;中华学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纪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J];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8 王家范;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战——回应《大分流》的“问题意识”[J];史林;2004年04期

9 史艳玲;;日本汉学研究的三个时期及其特色[J];山花;2008年09期

10 周晓虹;;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J];社会学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柏思德(Kjeld Erik Brodsgaard)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张西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张西平;[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智;探索无止境——读《美国中国学史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期

2 喻中;;海外中国学:一面模糊的镜子[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9期

3 李向平;在中国发现世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4 陈君静;传教士与海外中国学的创立[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4期

5 吴原元;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传教士与美国早期中国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5年10期

6 欣文;;“亚洲地区中国学研究述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8 汤一介;;研究“海外中国学”的意义[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01期

9 陈启能;海外中国学发展趋势与文明史观[J];中国史研究;1995年01期

10 安楚;;“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当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特征和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把握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大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小溪;中国人、中国政治和海外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陈静;海外中国学:从边缘走向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记者 石岸;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今天在沪开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葛兆光邋盛韵;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N];文汇报;2008年

7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中西方平等对话新视角看海外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周武;世界聚焦中国:中国学在海外[N];解放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罗敏 实习生 陈剑锋;美国的中国研究:他山的石头记[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何培忠;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与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杰;作为方法的“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8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08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0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