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年间易储史事考论
本文关键词:隋开皇年间易储史事考论
【摘要】: 本论文依托于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隋朝开皇年间易储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力图在考辨事实的基础上,使这一事件的终始得到更为清晰地呈现,由此加深对隋朝中期开始的中央权力结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的理解。 第一章分析杨隋家族的族属和政治背景,指出其深刻影响于开皇初年文帝重用太子和分封诸子政策的实施,而这种政策直接关系到易储斗争的发生。 第二章分析出身于关陇集团的文帝夫妇深受其婚姻和继承观念的影响,而杨勇的失宠乃在于与这种观念相冲突,杨广的得宠乃在于与这种观念相合拍。 第三章论述开皇九年之后杨广在文帝的纵容之下扩张势力,成功结交朝中新贵杨素,易储斗争便与中央政治结构调整交结在一起。 第四章论述杨勇为图自保与地位同样不稳的高槑结合,而不幸的是文帝此时已经决心易储,在杨广和杨素的操纵之下,杨勇、高槑皆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废黜,开皇年间的易储之争宣告结束。 开皇年间的易储斗争既是当时政治结构调整的一部分,同时又加剧了这场调整的剧烈程度。以关陇集团中土著势力为依靠的杨广最终获胜,但他在大业中加强皇权,弥合南北的措施却深深伤害到关陇集团的固有利益。他们群起反抗之后,隋朝政权便迅速告亡。开皇年间的易储事件作为杨广获取统治权的基石和他与关陇集团利益纠合的始点,在隋朝后半期政治中的意义尤为突出。 本论文较之以往相关研究,具有如下几点新见解: 第一,在分析杨勇与杨广二人得宠变化原因时,着眼于文帝夫妇尤其是独孤后浓厚的门第婚姻观念和重嫡贱庶的继承观念,认为杨勇之所以失去父母的宠爱,乃是因为其婚姻和子嗣都不符合这一标准,杨广却因为顺承父母的婚姻安排而大受青睐,政治地位开始借势而起。 第二,仔细分析开皇初年东宫机构建制,并对东宫僚属出身进行统计分析,确知其主要成员多出自关陇集团尤其是关陇土著势力。杨勇虽然在易储中处处受到削弱压制,但直到被废黜前夕仍然得到实力人物的支持,可知他虽然失败,但自始至终都拥有相当大的个人势力。 第三,对于杨素和高槑在易储斗争中的起伏胜败也提出新看法。认为作为关陇土著势力代表人物的杨素具有巨大政治能量,所以杨广竭力与之联合,而杨素也想借助易储之争加快自身在政坛中升迁,所以二者联手,最终获胜。高颖虽然是建隋功臣,但本身毫无家族势力可言,“四贵”政治瓦解之后,为了维持已经动摇的地位方与杨勇联合,在文帝尤其是独孤后对之厌弃的情况下,这种联合反倒加速了他政治命运的终结。
【关键词】:隋文帝 杨勇 杨广 易储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9
- 一、小引8-11
- 二、研究现状11-17
- 三、研究的意义、思路及其研究方法17-19
- 第一章 杨隋家族背景与开皇初年诸子培养政策19-38
- 第一节 杨隋家族背景分析19-23
- 一、杨坚家世背景19-21
- 二、西魏北周政权中的杨氏家族21-23
- 第二节 分封诸王出镇重地23-25
- 一、开皇初年的内外形势23
- 二、分封诸子出镇重地及其分析23-25
- 第三节 太子册立与毓德东宫25-37
- 一、杨勇在北周的政迹25-29
- 二、开皇初年杨勇的政治表现29-33
- 三、东宫机构建制之分析33-37
- 第一章 小结37-38
- 第二章 开皇九年之前杨勇与杨广政治地位之变化38-54
- 第一节 杨勇失宠原因之观点分析38-40
- 第二节 栻氏家族背景与文帝夫妇文化观念之冲突40-46
- 一、栻氏家族渊源之考察40-43
- 二、文帝夫妇的尊崇冠冕与重嫡贱庶之观念43-46
- 第三节 杨广的婚姻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46-51
- 一、杨广纳萧妃46-48
- 二、杨昭的诞生与杨广的升迁48-51
- 第四节 太子杨勇地位的动摇51-53
- 第二章 小结53-54
- 第三章 杨勇与杨广势力之消长54-70
- 第一节 开皇九年之后杨勇东宫势力之变化54-61
- 一、东宫僚属的整体分析54-57
- 二、个案分析57-61
- 第二节 晋王杨广势力的扩张61-66
- 一、杨广在扬州的政治活动61-62
- 二、结交杨素杨约兄弟62-66
- 第三节 文帝对于杨勇和杨广之态度66-68
- 一、用人政策上的倾斜66-67
- 二、处理私驿之不一67-68
- 第三章 小结68-70
- 第四章 开皇末年易储过程分析70-81
- 第一节 太子杨勇势力的彻底崩溃70-73
- 第二节 晋王杨广的倾力一搏73-78
- 一、杨广与杨素的两次出征74-76
- 二、成功拉拢东宫内线76
- 三、杨昭与崔妃的断离76-78
- 第三节 仁寿宫与易储过程78-80
- 第四章 小结80-81
- 第五章 开皇年间易储的影响81-85
- 结语85-87
- 参考文献87-92
- 附录92-124
- 致谢124-12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平;隋文帝从政弊失论[J];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03期
2 阎希娟;《隋书》中有关长城修建地点纠谬[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韩留勇;;李德林生卒年诸说评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4 李青;;从《隋书》、两《唐书》看隋唐青藏高原的两个女国[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郑显文;隋文帝死因质疑[J];史学集刊;1992年02期
6 谢保成;魏征与《隋书》的鉴戒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6期
7 张先昌;杨广立为皇太子述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8 陈俐;;《日本国见在书目》的学术价值[J];文教资料;2007年22期
9 王光照;隋开皇元年击陈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10 王显;陆序“开皇初”为九年四月十七日前后说的补充[J];古汉语研究;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坤;;刘焯生平考[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赵振华;徐有钦;;隋左武卫将军周法尚墓志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3 松下宪一;;北朝隋唐时代史料中的“代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夏咸淳;;明清时期两岸丝绸贸易[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杜晓黎;;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草原丝路贸易与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6 吴永贤;;试论隋“五铢”背月纹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7 王勇;;中国史料描绘遣唐使形象[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王树声;;隋唐长安城规划手法探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皇甫步高;;绛守居园池今昔谈[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10 郑萍;郑隆滨;;俄罗斯皇钟的铸造技术[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彦;宋刻递修本《隋书》记述元宵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谢保成;“鉴前代成败事”的《隋书》[N];光明日报;2001年
3 李坤 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冀州刘焯生平考(二)[N];衡水日报;2011年
4 杨增适;神川铁桥是吐蕃建造的[N];云南政协报;2010年
5 黄永年;不准向街开门的历史[N];光明日报;2001年
6 冯金铁;春节与元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7 张焯;隋炀帝与云冈石窟[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周天;读史、修史与制度建设[N];检察日报;2003年
9 ;余秋雨谈所谓“126处差错”[N];深圳商报;2003年
10 冯铁金;“元旦”溯源[N];学习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卫丽;唐代工部尚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来;隋开皇年间易储史事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丽莉;《隋书》的文学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蒙海亮;周隋总管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建宙;南北文化差异对隋代政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2年
5 倪广龙;隋代刺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孙鑫;《隋书》史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李传成;隋唐除名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丁玉莲;隋唐祥瑞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海军;隋唐时期荒政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振华;隋唐时期河东道北部地区治边机构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09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0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