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畿辅地区义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畿辅地区义学研究
【摘要】: 义学,也称义塾,是一种免费招收本族或本乡里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的公益性质的学校,在教育程度上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属于古代的蒙学教育范畴。清代的义学与社学、私塾共同构成了那个历史时期的蒙学教育。封建社会的义学教育最早兴起于宋代,元明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畿辅地区(清代的直隶省)为清朝中央政府所在地,为全国政治中心,义学教育颇受朝廷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本文以清代畿辅地区地方志为最基本之史料,综合运用历史学与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来对本专题进行探究。文章具体分四部分来论述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当前学术界关于清代义学的研究情况,目前学者们主要集中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学发展状况,探究了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广建义学对民族地区文教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有关清代畿辅地区义学研究极少涉略,这便为本文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在该部分简要回顾了清代以前义学的发展概况。义学最早出现在宋朝,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建义塾于苏州太平山,之后义学缓慢发展。宋亡元兴,义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局面。明朝建立后,义学在全国各地广泛兴建,义学分布的范围及建设规模扩大。 第二部分“清代畿辅地区义学的发展情况”。时至清代,畿辅地区义学建设进入了黄金时期。该部分内容从义学分布的时空特征、义学建设的背景、义学教师的选聘与管理、学生的招收与管理、经费的筹措与管理、义学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义学的办学规模、义学的管理制度建设、义学的定性及义学与地方府州县学之比较等几个方面来对清代畿辅地区义学发展详情做了探究,并归纳了义学这一特殊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 第三部分“从畿辅地区义学教育看其社会功用”。畿辅地区义学教育的广泛开展,改善了当地的社会风俗,稳定该了地区的统治。教育权利的下移,使更多处在社会底层、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接受教育,提升了其个人和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清代官学基本不承担启蒙教育,它所承担的是中等及以上的教育,这一任务主要落在私塾和义学的肩上,因此义学的广泛兴建进一步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位,完善了教育体系。 第四部分“畿辅地区义学发展面临的问题”。清代畿辅地区义学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第一,经费不稳定,义学在建成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费经常出现短缺的情况,缺乏连续性供给,导致了义学的时兴时废。第二,清代畿辅地区水灾频发,淹毁学田和校舍及该地区发生的战乱都阻碍了义学正常发展。第三,义学因缺乏专业管理而发展受阻。第四,义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影响了义学的教学水平。第五,畿辅地区底层民众艰难的生活现状导致了他们对子女教育的不重视。第六,清朝末年,清政府有关文教方面的改革,加速了义学的衰败。 研究与总结清代畿辅地区的义学教育,有助于充实河北教育史的内容,对当前河北教育的发展也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如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支持该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发展,在政策上和财力上尽可能多的提供援助;重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当代河北文化从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清代 畿辅地区 义学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13
- (一) 选题依据9-10
- (二) 研究现状10-13
- 二、清代畿辅地区义学的发展情况13-42
- (一) 清代畿辅地区义学建设概况13-23
- 1、清代畿辅地区的行政简介13
- 2、清代畿辅地区义学建设的阶段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13-17
- 3、清代畿辅地区义学兴建的背景17-23
- (二) 清代畿辅地区义学的管理23-35
- 1、畿辅地区义学教师的选聘与管理23-25
- 2、畿辅地区义学学生的招收与管理25-27
- 3、畿辅地区义学经费的筹措与管理27-31
- 4、畿辅地区义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31-33
- 5、畿辅地区义学管理制度建设33-35
- (三) 畿辅地区义学的办学规模35-37
- (四) 畿辅地区义学的性质37-38
- (五) 畿辅地区义学与府州县学的比较38-42
- 1、义学与地方官学之区别38-41
- 2、义学与地方官学之联系41-42
- 三、从畿辅地区义学教育看其社会功用42-46
- (一) 改善当地社会风俗,稳定区域统治42-44
- (二) 提升个人和社会整体文化素质44-45
- (三) 完善畿辅地区教育体系45-46
- 四、畿辅地区义学发展面临的问题46-52
- (一) 经费不稳定46-47
- (二) 天灾人祸的影响47-49
- 1、水灾的影响48
- 2 、战争的影响48-49
- (三) 管理缺位的影响49
- (四) 义学教师的影响49
- (五) 畿辅地区下层民众的艰苦生活导致了对子女读书的普遍不重视49-50
- (六) 清政府文教政策的变动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研究成果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正清;明清时期益阳的学校教育概况[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2 廖志豪;苏州的府学、书院、社学与义塾[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张宝义;赵树廷;;明代的山东社学[J];山东档案;2010年06期
4 陈剩勇;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J];历史研究;1995年06期
5 刘晓东;明代的“社师”与基层社会——以黄佐《泰泉乡礼》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谷风;;广东历史学会再次讨论社学问题[J];学术研究;1962年05期
7 ;内江师专学报(社学科学版)分类总目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8 潘大礼;;清代前中期珠江流域公共领域的发展——以该地区社学为例[J];台声.新视角;2005年07期
9 张宝义;赵树廷;;明代山东的社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18期
10 姚敬恒;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考[J];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时龙;;论明代社学性质的渐变与明清小学学制的继承[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许庆如;;二十世纪以来清代义学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汪伟国;;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等专题研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杨玉峰;;回首匆匆十年业 迎来千禧话南研——国际南社学会的回顾和展望[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汪伟国;;迈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等联合举行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洪港;;从《红楼梦》管窥清初义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丁兴标;;面对缤纷社会 激扬清新思潮——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组织专题研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组织理论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池小芳;;义学的性质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熊明安;;元明时期设立社学开创了我国普及初等教育的先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奥扬;义学:“善”“育”之合[N];中国社会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杨u&;义学巷1号院 改造的是院坝 提升的是文明水准[N];成都日报;2011年
3 记者 陈玉珍;台湾南阳义学参访团莅泉[N];泉州晚报;2011年
4 统宣;山西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郑凤鸣;苏州古人的助学风尚[N];中国档案报;2009年
6 记者 席殿晋;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召开研讨会[N];山西日报;2003年
7 记者 王强 徐风;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召开理论研讨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N];吉林日报;2003年
8 宋梅秋;省科社学会召开学术研讨会[N];吉林日报;2008年
9 赵擎;解放思想科学发展 高举旗帜创业创新[N];绍兴日报;2008年
10 唐永明 黄前生 龙子华 本报记者 邱存双;波澜壮阔的历程 翻天覆地的巨变[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洪瑞;清代河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成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3 陈实;清代珠江三角洲教育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静;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夏启发;明代公案小说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于祥成;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振丰;清代畿辅地区义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海峰;清代山东义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红德;明代山东基层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蒲晓;清代云南义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管世献;清代甘肃义学时空分布及运营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许庆如;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孙振丽;清代东北地区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冯明;清代湖北义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廖晨宏;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官方经略与地方秩序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王炯;清代台湾的儒学教育(1683-1895)[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4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1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