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魏晋南北朝玉文化及诗歌创作

发布时间:2017-08-26 03:23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玉文化及诗歌创作


  更多相关文章: 玉文化 魏晋南北朝诗歌


【摘要】:中国人自古崇玉、尚玉,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玉主要经历了神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汉以前,神玉—王玉占主要成分。因社会生存的需要,人们逐渐认识玉与石的区别,当玉石分化完成后,二者各具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石头用于生产;而玉则脱离生产,用在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即政治的、宗教的、礼制的、文化的、享乐的等等社会生活之中,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到了文明时代,玉又被披戴上祥瑞符号、等级标志、道德载体、人品象征、宝藏奇珍、鉴赏对象等各种光环,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文化及诗中所体现的玉文化。 首先,本文从宏观角度阐述了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玉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在史前时期,玉因其温润细腻的自然美,使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它与石区分开来,并专门加工成装饰物。人们最初的审美意识,导致了装饰玉的产生。随着原始的图腾崇拜活动的产生,玉被赋予了纯洁、高贵的神圣感,从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在手中握有神权的巫师成为了社会上层结构中的核心人物后,玉器被用来作为巫觋与神交流的工具,玉文化过渡到了玉神器阶段。到了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统-王朝的建立,礼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巫觋集团的权力逐步减弱,玉器由先前的神器重返人间,降为祭器,成为奴隶主贵族表明身份等级、进行祭祀活动的必备物品。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玉器的发展突破了玉礼器的限制,逐渐向日用多样化发展。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文化。首先,从整体介绍了这一时期玉文化的特点。其次,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特色的形成缘由: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玉料来源的受阻;社会经济的凋敝,使手工业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金银器、瓷器、书法等众多艺术的兴起,削弱了人们对玉器的独爱;当时薄葬制度的兴盛,也导致这一时期流传于世的玉器甚少;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教思想的流行,都对这一时期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第三章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中体现的玉文化。首先阐述了诗中所体现的玉文化的实用意义,分别介绍了礼仪用玉、馈赠用玉和食用之玉这三种用途。礼仪用玉,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祭祀、舆车、婚聘、丧葬四个方面。而馈赠玉早在新时期时代便产生了。玉的温润晶莹、不易变质,成为了情人间、朋友间坚贞感情的最好见证。食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极点。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有众多体现。文章先大概地介绍了这一时期之前的食玉发展,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玉之风盛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想基础。再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分析关于食玉的记载。这一时期,诗中所体现的玉文化不仅具有实用意义,同时还有象征意义。首先,玉象征了等级尊贵。在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冠以玉的词语,如“玉牒”、“玉堂”、“玉栏”、“玉杯”等等,都显示了所用之人尊贵的身份。其次,玉还象征了道德。以玉比德,古已有之。玉的温润细腻、色泽淡雅使其成为了德的化身。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品评人物时,往往以玉为依托。最后,是以玉来象征人的美貌。这里,美貌并不仅仅局限于女子,受魏晋美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玉也常常被用来形容男子的伟岸和高大。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一道风景。
【关键词】: 玉文化 魏晋南北朝诗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7.22;K23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序言8-12
  • 第1章 玉文化简述12-17
  • 1.1 玉文化的诞生12-14
  • 1.2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玉文化14-17
  • 第2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17-22
  •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的特点17-19
  •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特色的形成原因19-22
  • 2.2.1 政治军事因素19
  • 2.2.2 工艺技术因素19-20
  • 2.2.3 制度因素20-21
  • 2.2.4 思想因素21-22
  • 第3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中体现的玉文化22-49
  • 3.1 诗中蕴含的玉文化的实用意义22-34
  • 3.1.1 礼仪用玉22-27
  • 3.1.2 馈赠用玉27-29
  • 3.1.3 魏晋南北朝的食玉之风以及在诗歌中的反映29-34
  • 3.2 诗中体现的玉文化的象征意义34-49
  • 3.2.1 身份等级的象征34-38
  • 3.2.2 道德人品的象征38-43
  • 3.2.3 美丽外貌的喻体43-49
  • 结语49-50
  • 主要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修建;;《世说新语》与魏晋士人形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李忭玉;;玉文化在唐代的下移——以《太平广记》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张得水;史前玉礼器的起源与发展[J];东南文化;2000年11期

4 闻惠芳;夏代礼玉制度探源[J];东南文化;2001年05期

5 莫家莉;;道教食玉原因[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

6 李柳芳;简论左思的咏史诗[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石荣传;;试论中国史前玉器寓意性功能的演变[J];江汉考古;2005年04期

8 吴婉霞;;傅玄乐府诗的艺术特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3期

9 王海秀;从玉词语看中国的女性文化[J];前沿;2004年05期

10 江宏;古典诗词审美观照下的文化物象——玉[J];广西师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佘一兵;试论我国古代的丧葬玉[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唐娜;先唐服食与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萍;中国文学中玉原型的美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云霞;玉与先秦秦汉时期的礼俗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园;乾隆与中国玉文化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宋英慧;《诗经》中“玉”描写及文化内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戌梅;春秋时期的玉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39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39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6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