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冠礼的德育价值探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冠礼的德育价值探析
【摘要】:冠礼是给步入成年的男子加冠的礼仪,是古代华夏族的成人礼。它通过完整而繁琐的成人仪式让受冠者获得各种成人的权力和义务。其目的是让受冠者接受道德礼仪规范的教育,学会自尊尊人、责己责人、克己修身、谦恭待人,在调适自我、承担责任、和谐身心中成人成才。冠礼是古代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典范,而体验式道德教育则是我们今天进行公民教育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礼文化研究所;
【关键词】: 冠礼 《仪礼》 道德教育 体验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07BZS034) 上海市德育实践课题《中国古代礼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研究》(2010-D-051)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892.98
【正文快照】: 冠礼是古代华夏族的成人礼,它是给步入成年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古代冠礼的基本内容详见于先秦儒家的礼学元典《仪礼》中的《士冠礼》篇,冠礼的意义阐释则见于《礼记》中的《冠义》篇。《士冠礼》是《仪礼》的开篇之作,作为儒家礼教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为培育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赵曦;赵洋;;全球化视野中羌族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对话分析——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徐华;;《墨子》佚文四则辨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钱广荣;;道德悖论现象之“恶”及其认识论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孙峻山;《周易·大畜》考释[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8 徐华;;《太平御览》所记“多言何益”三则略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10 谭黎明;;汉代农作物的耕种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徐时仪;;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5 杨华;;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杨天宇;;杜子春对《周礼》今书的校勘及郑玄对杜校的取舍[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9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10 iJ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唐佳;尔苏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晶;沟通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旭;李文pだ裱枷胙芯縖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伶;《仪礼通论》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02期
2 杨天宇;谈《仪礼》中的宰杨天宇[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张焕君,刁小龙;武威汉简《仪礼》研究四十年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05期
4 史杰鹏;《仪礼》今古文差异释例[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03期
5 伏俊连;释《仪礼》“握手”[J];辞书研究;1999年02期
6 彭林;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J];中国史研究;1998年01期
7 杨天宇;郑玄校《仪礼》从古文本字不从今文通假字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太平;可持续发展与道德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高正荣;论道德教育生态环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8期
10 曾志云;试论道德运行的内外机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误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赵玉桂;;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3 崔梅;;儒家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廖永德;;“三结合”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刘翠英;;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与道德教育影响浅析[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徐晓清;;道德教育一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再度引起重视的问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闻素霞;乔亲才;;耻感对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葛振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辩证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洪燕;;论羞耻感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对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京利;加强道德教育 促进新农村建设[N];联合日报;2006年
2 何向东;13名少女被摧残 引发道德教育困惑[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于正江邋张晓义;要坚持不懈开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报;2007年
4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有佳;“五德教育”聚人心[N];人民日报;2006年
6 张瑞;让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并行[N];人民日报;2010年
7 刘宇男;盐亭瓜农受损事件水落石出[N];四川日报;2005年
8 王立斌;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对道德教育的作用[N];中国文化报;2004年
9 张登贤;成年人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N];西安日报;2006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广侠;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复兴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蒋恩世;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兰小凯;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韩月秋;论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田军;高中世界文化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萍;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洪高;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玉玲;雅克·马里坦的道德教育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42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4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