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摘要】:"概念史"是伴随"语言学转向"而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史学类型和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概念史手法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方法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东亚近代知识考古、数据库研究方法、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近代新名词研究、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总体而言,概念史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身份未明、时代未定、平台未建的起步阶段,有志者当从系统译介德国概念史成果、组建概念史合作研究团队、出版概念史研究集刊和丛书等方面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概念史研究 中国 回顾 展望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225)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语言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历史学的研究重心也因此发生了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之一即是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s)的兴起和盛行。随着《历史的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语言辞典》、《法国的政治-社会基本概念手册》等大型辞书的陆续出版,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刚;;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沈文钦;;Liberal Arts与Humanities的区别:概念史的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4 张庆顺,胡恒;建筑史中的空间概念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冯天瑜;;“科学”:概念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周保巍;;“国家理由”,还是“国家理性”?——三重语境下的透视[J];读书;2010年04期
7 周永坤;;中国司法概念史研究[J];法治研究;2011年04期
8 李宏图;语境·概念·修辞———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J];世界历史;2005年04期
9 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J];近代史研究;2006年06期
10 冯天瑜;经济·社会·自由:近代汉字术语考释[J];江海学刊;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永;国民公德与宪政框架——梁启超的政治文明整体发展观[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2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4 左玉河;;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5 杜静施;;浅谈吴敏树的诗文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6 许宏香;;仿像的逻辑——波德里亚仿像论的技术与修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赖骏楠;;建构中华法系——学说、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1900—1949)[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9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韩经太;陶文鹏;;中国诗学“意境”阐释的若干问题——与蒋寅先生再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王凯;;近代建筑术语统一与建筑学科的形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胡文生;;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建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理论、路径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8 何晓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郑大华;王毅;;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曼;清末《东方杂志》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岳强;梁启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园林;财权·政权·宪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蒋橙;梁启超政体思想流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斌;王韬申请加入基督教文析[J];档案与史学;1999年04期
2 马怀荣;近代文化引进与汉语表达系统的更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3 赵毅衡;走向边缘[J];读书;1994年01期
4 陆建德;词语的政治学[J];读书;2005年03期
5 陈景良;;宋代“法官”、“司法”和“法理”考略——兼论宋代司法传统及其历史转型[J];法商研究;2006年01期
6 沈文钦;;论“七艺”之流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1期
7 马跃峰,张庆顺;不定空间论[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张执中;从哲学方法到历史方法——约翰·波科克谈如何研究政治思想史[J];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9 宋飞;;可怜尊贵黄色陷囹圄[J];环境;1999年06期
10 吴义雄;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广军;西教知识的传播与晚清士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征;徐绪典教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文史哲;1987年01期
2 汪朝光;199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92年05期
3 井建斌;正确评价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与李文海、张海鹏、龚书铎等教授商榷[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5期
4 彭南生;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思考[J];史学月刊;2004年06期
5 姜涛;;近代史就是要近[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6 李卫民;;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提高宏观史学研究水平——张海鹏研究员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1年03期
7 卞哲;;解放思想,突破禁区——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问题漫谈之一[J];读书;1979年01期
8 陈振江;;三十年来中国近代历史学发展的情况[J];历史教学;1979年10期
9 朱英;;商会史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拓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赵颂尧;吴廷桢教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社科纵横;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代序)[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杨天宏;;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曹树基;;1950年代调查中所见中国近代社会——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丁日初;;在祝贺中的感怀——为庆贺日本《近邻》杂志刊行30期而作[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5 步平;;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6 王庆成;;前言[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7 周清澍;;邵循正传略[A];蒙古史研究(第二辑)[C];1986年
8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9 王守中;;胡滨先生传略[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10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2 谢国兴;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内的台湾期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王莉 李志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2年
4 记者 王宏宇;集六十年学术之大成 创近代史研究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历史研究》主编 徐思彦;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的缺位[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导 徐有威;魏斐德: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国近代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新写法、新史识、新论断[N];北京日报;2007年
8 黄静;关注中国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陈洁;中国近代史研究有望出现新突破[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何馨;纂史七度春秋 书写百年沉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孙德鹏;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的宪法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罗珍;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知识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戴银凤;莫理循的中国观(1897-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宦盛奎;文治与宪法,,1918-1920[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想;刘广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米姝利;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宋俊;蒋廷黻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涂建萍;反思与超越—胡绳晚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月琴;历史学研究范式的嬗变与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封彩兵;现代史家李剑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廖德明;来新夏与北洋军阀史研究论探(1949-2006)[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淼;从大烟鬼到传教人[D];山东大学;2010年
9 徐波;近年来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趋向[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杨海岩;清末中英矿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4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5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