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府科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20:36
本文关键词:清代扬州府科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扬州府 阶段性 州县不平衡性 武举兴盛 刘宝楠家族
【摘要】: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实行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清代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变革时期,一方面,科举制度在断承中不断发展,日益完善;另一方面,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科举制度终被淘汰。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对研究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扬州府科举十分发达,涌现出361位进士和1469位举人,是隋唐以来扬州科举最为繁盛的时期。 清代扬州科举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阶段性特点。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科举兴盛,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处于低谷,同治、光绪两朝科举复兴。其次,是人数分布不平衡特点。江都县最多,计有95位进士,而最少的东台仅有五名进士。第三,武举兴盛。作为文化发达的江南都市,扬州府却出现了128位武进士和709位武举人,令人瞩目。 可是,如此众多的进士和举人,却主要集中于二十余个名门大姓之中,如宝应的刘、朱、王、成、乔,高邮的夏、王、贾、杨,泰州的陈、缪、宫、刘,仪征的阮、卞,江都的史、顾、杨,甘泉的杨、焦,兴化的孙氏等,从而形成遍布各地的科举家族。其中,以宝应刘宝楠家族最为著名。 而清代扬州府科举兴盛的原因,离不开交通的便利、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此外,清前期较为兴盛,还与统治的需要密切相关,而清末的复兴态势,则得益于录取名额的大幅增加。之所以在清中叶处于低谷,与分省取士、录取人数减少和捐纳等因素有关。随着交通优势的丧失、经济实力的不断下降及战乱的影响,扬州府科举在道咸时期趋于衰落。
【关键词】:清代扬州府 阶段性 州县不平衡性 武举兴盛 刘宝楠家族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91.3;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言6-12
- 第一章 清代科举制度及扬州府科举概况12-22
- 第一节 清代科举制度简述12-19
- 第二节 扬州府科举概况19-22
- 第二章 清代扬州府科举的特点22-32
- 第一节 阶段性特点22-26
- 第二节 州县不平衡特点26-28
- 第三节 武举兴盛28-32
- 第三章 扬州府科举家族——以宝应刘氏为例32-45
- 第一节 盛于清代的扬州科举家族32-39
- 第二节 宝应刘氏科举家族研究39-45
- 第四章 扬州府科举兴衰的原因及影响45-51
- 第一节 扬州府科举兴盛的原因45-48
- 第二节 扬州府科举低落的原因48-51
- 结语51-54
- 附录一:清代扬州府文科进士名录54-62
- 附录二:清代扬州府武科进士名录62-66
- 参考文献66-72
- 致谢7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白新良;论清代八旗教育在乾隆时期的转变[J];南开学报;2001年04期
3 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0年06期
4 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J];历史研究;1998年02期
5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彭飞;清末废科举与宁夏兴学考[J];宁夏教育;1999年Z1期
7 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J];人口研究;1989年03期
8 陈文和;试论清代扬州书院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J];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10 郭松义;补阙拾遗 以小见大——读《清代科举制度考辩》[J];史学集刊;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靖;论古典戏曲里的科举社会[D];扬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26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2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