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印度的“中国知识”状况

发布时间:2017-09-11 13:09

  本文关键词:印度的“中国知识”状况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形象 中印关系 印度人 现代性 印度社会 意识形态 中国知识 尼赫鲁 西方人 理性化


【摘要】:丝绸西去,佛学东来,印度与中国有2000多年交往的历史,但印度对它这个庞大的邻国的冷漠是令人吃惊的。现代印度突然对中国产生了非同寻常的热情,但热情并不能改变无知。在过去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印度的中国形象先是逐渐被美化,充满政治浪漫热情,尔后是突然转变,丑化的中国形象表现着新生的仇恨与久远的冷漠。值得注意的不是印度的中国形象中的敌意,而是它的"随意"。冷战结束后,中印崛起,在敌意即去未去、善意将来不来的时候,冷漠依旧。印度的中国形象没有充分理性化的认知基础,没有是非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也没有独特有效的话语体系。在西方现代性的世界体系观念中,非西方国家之间是否已经失去了思考对方的意愿与能力,似乎只有西方人在思考世界,而我们只思考西方并模仿西方思考。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关键词】中国形象 中印关系 印度人 现代性 印度社会 意识形态 中国知识 尼赫鲁 西方人 理性化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跨文化形象学说假设在三层意义上研究印度的中国形象,一是印度历史上不同时代关于中国的认知与想象,它关注的是知识与想象的关系、真实与虚构、知识的局限与积累问题;二是关于印度的中国知识或想象与中印外交关系的关系,它关注的是中印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如何塑造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周宁;世纪末的中国形象:莫名的敌意与恐慌[J];书屋;2003年12期

3 周宁;美好新世界[J];书屋;2003年10期

4 帕兰杰毗;陈继辉;;中国人与印度人[J];意林;2006年23期

5 邹跃进;中国形象与东方意象[J];美术观察;2000年01期

6 陈湘源;;感受印度的魅力[J];当代世界;2005年12期

7 穆林;刘以林;;世界之外的印度[J];旅游;2007年03期

8 董建辉;抗拒失忆——论美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03期

9 陈雪虎;《中国形象诗学》[J];文艺研究;2000年03期

10 汪永平;从西方的中国形象看西方的文化心理[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干城;;中印关系:共同崛起与和平共处[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2 张贵洪;;竞争与合作:地区视角下的中印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耿引曾;;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萨维特丽·维什瓦那桑;张建立;;日本的单一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摩擦与融合[A];“世界中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任鸣皋;;印度人民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活动[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6 郑汕;蒋勇;;印度民族宗教问题的政治化倾向及对中印关系的影响[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孙志成;;试论因明和佛家逻辑的关系[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8 王春景;;R·K·纳拉扬与奈保尔笔下的印度[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安平;;印度节奏圈——塔拉[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10 孙晶;;印度古代宗教哲学[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璐;龙象如何为邻——印度高层智囊谈中印关系[N];边防警察报;2006年

2 ;王忠禹会见印度人民院议长查特吉[N];人民政协报;2007年

3 陆亨俊;中印关系事关亚洲大局[N];经济参考报;2003年

4 记者 廖政军 王磊;回良玉会见印度总理[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关云 罗小军 实习记者 刘晓翠;被低估的中印关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6 记者 周效政;印度人口达10.27亿[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洪彬;印度人“超生”[N];中国商报;2001年

8 本报驻新德里记者 王耀东;2010年:中印关系面临新起点[N];文汇报;2009年

9 文斋;美国高企中的印度人[N];北京科技报;2000年

10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中印关系稳步发展[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随新民;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2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3 高子平;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理论建构与印度个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杨值珍;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印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李茅;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CYP1B1基因突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张金岭;“法”眼看中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燕;后冷战时期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伟明;中印关系起伏由和未来前景析论[D];暨南大学;2000年

3 谭梦玲;美国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4年

4 李莽闯;印度核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4年

5 杨震;冷战后的中印关系[D];郑州大学;2005年

6 陈金霞;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7 卞睿;建立新型中印睦邻伙伴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明礼;从上海合作组织视角看中印关系的发展[D];暨南大学;2006年

9 王红雨;通向大国之路——印度独立以来外交战略的演变[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30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30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