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浅论北宋台谏合流的原因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0 07:05

  本文关键词:浅论北宋台谏合流的原因及其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台谏合流 原因 影响


【摘要】:北宋之初,台谏官员便有互兼的现象,真宗时期便下诏赋予了台官以言事权,自此台谏逐渐合流。台谏合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臣强君弱以维护统治。台谏职能的相似性、北宋时期的庞大的官僚机构以及北宋开国之初的台谏官员互兼的治国方式也是北宋台谏合流的直接原因。北宋在政治上的变化、经济上的冗费问题、思想上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以及统治者自身的因素也是促进台谏合流的间接原因。台谏合流对于北宋及以后朝代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台谏合流赋予了台官以言事权,其有利于制约皇权;另一方面,独立于相权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台谏官员有利于抑制相权,有利于防止武将、外戚及宦官专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人也曾评论宋朝是一个看不见篡权的时代,而台谏官员对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台谏合流也对北宋时期以及以后朝代发挥着一些消极影响。台谏官员过多地弹劾宰相或是为自身利益而行使弹劾权均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台谏合流过程中赋予言官以弹劾权,造成了谏官言事权的分散,逐渐产生谏官地位下降及监察重点下移的消极影响。而台谏官员的较大权力也容易产生其滥用权力、影响朝政及权臣当道、君权失控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台谏合流 原因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4
【目录】:
  • 中文提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一、北宋台谏合流的概况11-18
  • (一) 北宋以前台谏的关系11-13
  • (二) 北宋台谏合流的表现13-18
  • 1、北宋天禧元年后台谏官员职权逐渐发生混同13-15
  • 2、北宋台谏官员的职权对象趋于一致15-16
  • 3、北宋台谏官员的集体行动16-18
  • 二、北宋台谏合流的原因18-34
  • (一) 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18-22
  • 1、北宋君臣间的权力对抗18-19
  • 2、以台谏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19-20
  • 3、以台谏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支撑20-22
  • (二) 直接原因22-26
  • 1、台谏官员的职能相似且相互渗透22-23
  • 2、北宋官僚体系庞大促进了台谏合流23-25
  • 3、统治者最初的治国方式对台谏合流的影响25-26
  • (三) 间接原因26-34
  • 1、政治上:三省制的衰落推动台谏合流26-27
  • 2、思想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27-29
  • 3、经济上:冗官冗费现象推动台谏合流29-31
  • 4、统治者的个人因素:仁宗的经历及“异论相搅”的思想31-34
  • 三、北宋台谏合流的影响34-47
  • (一) 北宋台谏合流的积极影响34-40
  • 1、制约君权34-35
  • 2、抑制相权35-37
  • 3、抑制武将37-38
  • 4、抑制外戚专政38-39
  • 5、抑制宦官专权39-40
  • (二) 北宋台谏合流的消极影响40-47
  • 1、行政效率下降40-42
  • 2、谏官地位的下降及监察重点的逐渐下移42-43
  • 3、台谏官员滥用权力,,影响朝政43-44
  • 4、权臣当道,君权失控44-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2-53
  • 后记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毅平;宋代台谏合流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贾玉英;台谏与宋代改革[J];中州学刊;1991年03期

3 沈瑞英;略论北宋台谏与包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喻学忠;《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评价[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05期

6 张国华;包拯的际遇与退化[J];炎黄春秋;2002年09期

7 贾玉英;王安石变法与台谏[J];抚州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8 贾玉英;包拯的台谏官政绩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蒋启俊;范立舟;;台谏在仁宗朝的发展及其言风的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代继华;漫话台谏官的绰号[J];文史杂志;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绍欧;;“伪学之禁”与台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贾贵荣;;北宋《春秋》文献概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卜强;龚天祥;;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铸币[A];甘肃省钱币研究(1998-2003)年学术论文集[C];2003年

5 陈名实;;唐至北宋时期福州名宦重教兴学探究[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6 申小红;;浠水惊现宋代铸造作坊[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德昌;;《北宋教育论著选》一书的前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刘春迎;;汴河兴废史略——兼谈宋城遗址内汴河故道的初步勘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丘刚;;开封宋城考古综述[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的桥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项根;北宋《证类本草》及其后续本[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董广顺 通讯员 吕兵;北宋古墓群现身广宗[N];河北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利英;浚县古庙会让我们想到了北宋时期的开封[N];鹤壁日报;2011年

4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王曾瑜;古代台谏政治三原则[N];北京日报;2009年

5 金铁锋;台谏两制 相辅相成[N];中国人事报;2001年

6 杨家安;北宋时期的道德整饰饬[N];吉林日报;2006年

7 海艳娟;中国印刷博物馆赴台展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尧志刚;浙江建德发现北宋龙窑[N];中国文物报;2006年

9 记者 马基随;商丘应天书院重放光彩[N];商丘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张云宽、通讯员 彭志刚、王诚;赤壁发现北宋早期民窑已出土窑具器物200余件[N];湖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赵莹波;宋日贸易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易晴;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砖雕壁画墓图像构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郑壹教;南宋货币与战争[D];河北大学;2012年

7 杨世利;北宋官员政治型贬降与叙复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余小满;宋代职务犯罪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夏时华;宋代香药业经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劲松;北宋书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钰玲;浅论北宋台谏合流的原因及其影响[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杨懿;北宋时期的砚台收藏和交易[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石;唐代朝谒班序与台谏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竹;试析北宋时期的重商思潮及其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5 郑颖;北宋时期的灾害应对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6 李虎;北宋中原城市地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清章;宋仁宗朝台谏政治之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任贵松;北宋黄河埽所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孔辉;试论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治国;北宋榷盐制度下国家与盐商关系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86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86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6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