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周易 时间观念 文化史 经传分观 象数易学 义理易学 同时共感
【摘要】:本文以“时间观念”为核心,以文化史为视角,探讨《周易》的经、传,及易学诠释视域中的时间感知模式。 之所以言“文化史视角”,意味着与哲学、现代物理学、心理学等对时间观念的探讨有所差异;这一视角关注的是,人们关注时间的方式,人们的时间感知和时间体验方式,如何随着具体时代和文化的变化而存在变化。与此同时,这一视角将《周易》和易学看成一种文化,一个由《易经》、《易传》和易学诠释构成的思想与文化体系。 基于这样的一个视角,本文既主张坚持经传分观地来讨论《周易》的时间观念,同时,又将时间观念置入易学诠释的脉络之中来考察。此外,对于当今学术而言,海外中国学的视角也不容忽视,本文也结合西方易学对《周易》时间的研究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探讨其解释的可能性。 本文第一章分析了《易经》所代表的占筮文化的时间观念,以及卦爻符号和卦爻辞中的时间度量和时间感知;第二章则考察了《易传》天人之学所建构的宇宙图式中的时间模式,分别从天之时,易之时,人之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三章则探讨了“象数易学”将天文历法纳入卦爻符号体系,以及“义理易学”将《周易》的时间诠释,推及到人伦事理,并为其建立起合法性的根据;第四章则分析了荣格在西方的历史语境中,通过《周易》时间观念的想象和诠释,将其作为思想资源,来反思现代性中的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第五章则通过剖析学者们在《周易》时间观念和过程哲学之间的双向诠释,讨论《周易》时间观念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最后,指出《周易》时间观念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宇宙图式建构的一个内核,其基本问题在于个体在天地之间,宇宙之内,有限的生命如何安顿,和寻找自我的超越。
【关键词】:周易 时间观念 文化史 经传分观 象数易学 义理易学 同时共感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1;K20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论8-38
- 一、文化史的视角8-11
- 二、《周易》的时间观念11-15
- “时间”对于理解《周易》乃至中华文化思维的重要性11-13
- 《周易》时间观念之界定13-15
- 三、研究方法和相关界定15-18
- 1、“经传分观”地研究《周易》时间观念15-17
- 2、在易学诠释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周易》时间观念17-18
- 3、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反思《周易》时间观念的各种可能性18
- 四、《周易》时间观念的研究现状18-35
- 五、论述框架35-38
- 第一章 《易经》时间观念研究38-64
- 第一节 占筮活动的时间观念基础39-48
- 巫与时39-40
- 筮与时40-43
- 数与时43-44
- 象与时44-47
- 易与时47-48
- 第二节 卦辞、爻辞中时间语汇的分析48-64
- 第一类:时间度量49-56
- 1、观日月之象49-52
- 2、天干记日52-54
- 3、岁和年:岁时文化54-56
- 第二类:时间感知56-64
- 1、时56-57
- 2、初-终57-60
- 3、往-来60-64
- 第二章 《易传》时间观念研究64-96
- 第一节 《易传》之“时”及其时代背景64-69
- 第二节 天之时:天地为基础的宇宙观建构69-80
- 一、乾元:时间之始70-73
- 二、四时:大化流行73-76
- 三、原始反终:时之归复76-80
- 第三节 易之时:宇宙万物变化与易体系之关联80-89
- 一、类比与对立转化80-84
- 二、时与位84-87
- 三、卦序87-89
- 第四节 人之时:天人之际的生活准则和生命超越89-96
- 一、观象授时、治历明时、敬授民时90-92
- 二、极深研几、知几其神92-93
- 三、与时偕行、与时消息93-96
- 第三章 《周易》经典诠释视域中的时间观念考察96-128
- 第一节 象数易学派的时间观念考察96-113
- 一、四时、月日与节气、物候97-101
- 二、天干、地支101-103
- 三、卦变103-105
- 四、时空宇宙结构105-109
- 五、元会运世说与历史推演109-113
- 第二节 义理易学派的时间观念考察113-128
- 一、适时、随时114-119
- 二、时中119-123
- 三、“死生之说”123-128
- 第四章 “同时共感(Synchronizitat)”:《周易》时间观念的现代诠释128-152
- 一、“同时共感”:概念的提出与内涵128-138
- 1、概念的提出128-133
- 2、概念的内涵133-136
- 3、同时共感与分析心理学136-138
- 二、同时共感与《周易》138-143
- 三、同时共感与时间观念143-151
- 1、不可重复验证的真实性147-148
- 2、卦·情境·时148-150
- 3、梦·潜意识·原型·未来150-151
- 四、小结151-152
- 第五章 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周易》时间观念152-162
-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时间观念问题153-156
- 二、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比较与融通156-160
- 三、接引与提升:过程哲学重建《周易》时间观念的意义160-162
- 结语162-164
- 附录(一) “经”、“传”的分与合:《周易》的文本递嬗及其思想史意义164-178
- 附录(二) 汉学视野中卫氏父子的《周易》译介与研究178-190
- 附录(三) 问题与视角:西方易学的三种研究路径190-202
- 参考书目202-210
- 后记210-2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睿;左楠;;孟子性善论辨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陈曦;;史之《周易》与诗之《周易》[J];华章;2011年13期
3 倪阳;;论周易的精髓——逻辑理性主义[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张庆利;;《易传》的中和之美与文学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史少博;;王充《论衡》对《周易》术数的贡献[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杨华祥;祁绍明;;“恒德”与“损益”:先秦《周易》义理的核心思想[J];世纪桥;2011年15期
7 张节末;王莹;;《周易》卦爻辞非歌谣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熊津津;;谈《周易》中面对困难的智慧——从屯卦、坎卦、蹇卦、困卦中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9 熊丹;肖俊;;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10 彭忠德;;“效天法地”,入《易》之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华;;《周易》的发展观与生态学原理刍议[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培德;;《易传》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夏志前;赖保荣;;《易传》“神道设教”的人文归旨与当代道教教义的建构[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宋立林;;前孔子时代的“易教”传统发微[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5 王博;;关于《周易》“利见大人”的解释[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6 郭美华;;从《易传》看传统境界哲学的形上基础[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鼓应;;《老子》与《周易》经传思想脉络诠释[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8 李晗蕾;;《周易》与符号学[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9 张践;;从《易传》、《礼记》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10 周延良;;“连山易”文献辑要辨证[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玲斋;《周易》的文学性[N];吉林日报;2000年
2 刘玉平;《周易》与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03年
3 刘玉建;《周易》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N];光明日报;2004年
4 余敦康;《周易》的决策智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王家忠;《周易》“五位一体”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周山;《周易》的文化价值[N];文汇报;2010年
7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余敦康;重新诠释秦汉易学[N];光明日报;2005年
9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组 执笔 宁佐权;《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10年
10 记者高艳鸽;《周易》智慧在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新根;《周易》管理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娟;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2年
3 徐瑞;《周易》符号结构论[D];山东大学;2010年
4 孙喜艳;《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D];苏州大学;2010年
5 邵志伟;易学象数下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营构[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娅维;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生照;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邱崇;《周易》语篇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焦杰;《易》《礼》《诗》对妇女的定位[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卫;先秦易学哲学[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2 火焰;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周易》“和谐”观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章全;《易传》之论说辞序诸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捚;《周易》的自然科学思想及其对现代科学的启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秦欢;从《周易》看意境的生成[D];辽宁大学;2010年
6 黄现慧;《周易》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支玉菡;《易传》的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花;试论《周易》美学的思想体系[D];山西大学;2011年
9 佘燕达;基于《周易》的系统决策模型构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鲁旭;《周易》中的“德”、“断”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9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8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