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平远客家人迁徙及对台湾的垦殖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平远客家人迁徙及对台湾的垦殖研究
【摘要】:清政府实施“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有利人口增长的措施,以及农业文明的进步,清代粤东地区人口急剧加增。粤东民间形成较大规模地向四川、广西、台湾等地移民。各县在人口迁移方向、数量等方面上表现不同。一般认为,粤东地区“人地矛盾”是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徙是传统社会的一种常态,用一个区域内人口与土地之间矛盾作为人口迁徙原因显然过于笼统。 本文研究粤闽赣三省交界之处的一个山区小县——平远县,对其清代社会情况进行阐述,以人口迁徙为脉络探讨一个地域的客家社会变迁。在清代平远客家人迁徙各方向上,文章对平远人在台湾的垦殖作重点分析,探讨平远与台湾两地之间互动关系,从而展现一幅具有“总体史”意义的区域移民史画面,进而探讨迁徙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问题。 透过分析当时国家政策,具体描述一个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将当时国家宏观环境与地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人口迁徙而非一概而言的“人地矛盾”所造成,更要关注的是迁徙背后的国家政策导向,最不能忽视的是国家力量的推动,其次是一个地域的生态环境,再者是移民个体主观因素。
【关键词】:清代 平远 客家 台湾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9;K249;C92-09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1章 绪论7-20
- 1.1 选题缘由7-8
- 1.2 学术史回顾8-16
- 1.2.1 客家问题研究8-12
- 1.2.2 客家迁徙及区域研究12-16
- 1.3 研究方法与材料16-18
- 1.4 论文框架18-20
- 第2章 清代平远社会20-40
- 2.1 自然环境20-21
- 2.2 政区沿革21-22
- 2.2.1 置县前沿革21
- 2.2.2 置县重组改隶析地21-22
- 2.2.3 县域小增隶属频改22
- 2.3 交通网络22-24
- 2.3.1 陆路22-23
- 2.3.2 水运23-24
- 2.4 人口、土地与生计24-35
- 2.4.1 人口增长 前缓后快25-27
- 2.4.2 土地贫瘠 山多田少27-28
- 2.4.3 主营农业 生计多样28-35
- 2.5 天灾人祸35-38
- 2.5.1 自然灾害35-36
- 2.5.2 社会动乱36-38
- 2.6 小结38-40
- 第3章 清代平远客家人迁徙40-60
- 3.1 清代以前的族群活动40-43
- 3.2 清代平远人迁四川43-47
- 3.2.1 大柘姚氏迁四川44-46
- 3.2.2 东石吴氏迁四川46-47
- 3.2.3 八尺萧氏迁四川47
- 3.3 清代平远人迁广西47-50
- 3.4 清代平远人迁江西50-53
- 3.5 清代平远人下南洋53-54
- 3.6 清代平远人迁徙数量及政策环境54-59
- 3.6.1 迁徙者数量54-56
- 3.6.2 原乡垦殖环境56
- 3.6.3 迁徙地招垦政策56-59
- 3.7 小结59-60
- 第4章 清代平远人渡台60-88
- 4.1 清代平远各姓氏渡台概况60-74
- 4.1.1 仁居麻楼陈氏迁台60-61
- 4.1.2 八尺金谷坑韩氏渡台61-62
- 4.1.3 坝头东片刘氏渡台62-63
- 4.1.4 上举萧氏渡台63-64
- 4.1.5 差干谢氏渡台64-66
- 4.1.6 泗水梅子畲刘氏渡台66-67
- 4.1.7 泗水梅子畲沈氏渡台67-69
- 4.1.8 泗水黄竹塘黄氏渡台69-70
- 4.1.9 坝头余氏渡台70-71
- 4.1.10 平远东石林氏迁台71-73
- 4.1.11 其他各姓渡台73-74
- 4.2 清代平远人渡台的解析74-79
- 4.2.1 平远渡台者区域分布74-76
- 4.2.2 渡台时间与迁入地76-77
- 4.2.3 “人地矛盾”渡台的误解77-79
- 4.3 清代平远人渡台者对台湾的建设79-84
- 4.3.1 仕宦台湾,维护地方稳定79-81
- 4.3.2 农业垦荒,开拓新土地81-83
- 4.3.3 发展商业,繁荣台湾经济83-84
- 4.4 清代平远人渡台者后裔与原乡之联系84-86
- 4.4.1 寻根祭祖84-85
- 4.4.2 重修祠堂85
- 4.4.3 捐修桥路85-86
- 4.4.4 习俗传承86
- 4.5 小结86-88
- 第5章 刘怀莞家族对台湾的拓垦88-99
- 5.1 刘怀莞家族渡台88-90
- 5.1.1 祖籍地概况88-89
- 5.1.2 刘怀莞兄弟渡台及后裔分布89-90
- 5.2 刘兰斯与尖山庄的拓垦90
- 5.3 刘献廷与台湾地方事务90-94
- 5.4 刘金璧与福基地区拓垦94-95
- 5.5 刘缉光与“金永昌”垦号95-98
- 5.5.1 刘缉光生平95-96
- 5.5.2 “金永昌”垦号与桂竹林地区的开垦96-98
- 5.6 刘怀莞家族后裔与原乡的联系98
- 5.7 小结98-99
- 第6章 结语99-101
- 致谢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7
- 附录107-1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川;“客家”称谓年代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宋超;清廷四川移民政策的演变——兼论客家迁徙四川问题[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杨彦杰;淡水鄞山寺与台湾的汀州客家移民[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熊守清;略论广西客家的源流、分布及其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许怀林;;中国人口迁徙与江西的客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6 房学嘉;粤台客家是一家——以粤东地区与台湾地区为重点考察[J];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8 李祖基;论清代移民台湾之政策——兼评《中国移民史》之“台湾的移民垦殖”[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9 万芳珍,刘纶鑫;客家人赣考[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10 傅火水;明清时期寻乌人口迁入及其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水平;明清粤东石窟河流域的社会变迁与对台湾的移民垦殖[D];南昌大学;2006年
2 张小聪;清代长乐客家迁台探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冷剑波;清代陆丰地区客家人移民台湾探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郭新志;社会、移民、信仰—三山国王之诠释[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95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