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清时期大同地区屯堡的历史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23:16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大同地区屯堡的历史变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 大同 屯堡 变迁


【摘要】:屯堡的研究在明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南方边疆和北方九边地区,均有屯堡分布。本文选取大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大同地区历来处于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汇地带,地当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孔道,且其北部平衍,无高山险峻,北高南低,极有利于发挥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优势,成为历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要地。因此,历代把大同地区当作巩固其北部边防的重要战略据点,尤其是明代京师北迁之后,更是看作“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因此,明朝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大同的边防建设,专门设置卫所,屯重兵,并修筑防御工事,特别是边防屯堡的建设。在大同地区,屯堡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永乐时期,一是嘉靖时期。 明初,为了解决各地驻军的军饷问题,明太祖效仿前代实行屯田法,于是军屯开展。因此,在军民聚集相对较少的地方,便设立相对较小的城,称之为屯堡,用于置兵屯守。但是,随着明正统以后边政腐败和蒙古势力增强,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屯田制渐渐瓦解。在这种态势下,边民逃散,耕田荒芜,经济凋敝,因屯田而建立的屯堡也被破坏,政府无力修缮。直到嘉靖年间,为加强防御,重新修筑屯堡。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六十年间,最终建成屯堡52处。大同镇基本形成了“镇一路一堡”的管理模式。其间,隆庆和议达成,推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边防屯堡的建设,另一方面,部分屯堡成为了明蒙贸易的场所。除屯田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以外,边疆互市贸易得以发展。 明前期大同地区建立的屯堡,主要用于置兵屯守,有警时收保人畜。其主要分布在镇城、卫城附近。明后期的屯堡分布相对多元化:大部分堡沿着边墙分布,剩下的分布在连接卫与城的孔道上,堡之间的距离较近。屯堡的选址要考虑军事因素和自然因素。军事因素是其建立的首要因素。同时,屯堡的选址也受到自然条件如,地势、土壤、水源、交通等条件的制约。但是,屯堡选址对自然因素的选择是有所侧重的,并不是每一个屯堡所处的自然条件均符合上述四个因素。同时,仍然有一部分屯堡选择建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综上,屯堡的选址,是灵活利用自然地貌与军事战略思想的体现。军事屯堡的选址就是最大程度地争取到自然的“优”与“劣”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为军事活动服务。 清政府通过武力征服、倡导喇嘛教、满蒙贵族联姻、封爵赐俸和轮班朝京制度等羁縻手段,有效地笼络和控制了蒙古地区,在此政治环境下,整个北部边防形势与明代截然不同。由此,清朝对大同地区原设的卫所进行了合并裁撤,改为州县。同时,压缩驻军,仅保留长城沿线部分城堡,驻扎少量军队,剩下的屯堡,逐渐演变为普通的居民点,成为乡村城镇。但是,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反叛内侵以后,北部形势骤然紧张,为彻底平定准噶尔部,清政府很快加强了防守力量,位于大同西北部的杀虎堡一度成为清代长城沿线防御体系中的重镇。杀虎口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逐渐由军事重镇发展为边贸中心,有清一代,这里正是通贡的道路和税关所在地。 总之,明清时期大同地区屯堡的历史变迁是政治、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明清 大同 屯堡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12
  • 第一节 选题意义8-9
  • 一、题目界定8
  • 二、选题缘起与意义8-9
  •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9-12
  • 第一章 大同地区的地理形势和防御12-21
  • 第一节 大同地区的地理形势12-16
  • 一、位于边疆,北邻蒙古12-13
  • 二、屏蔽京师,南接太原13-15
  • 三、川原平衍15-16
  • 第二节 明代大同地区的防御体系16-21
  • 一、设置军事卫所17
  • 二、设置军事重镇17-18
  • 三、修筑防御工事18-21
  • 第二章 明代屯堡的曲折发展21-33
  • 第一节 军屯的兴衰21-24
  • 一、军屯的兴起和屯堡的建立21-22
  • 二、军屯的衰落和屯堡的毁坏22-24
  • 第二节 屯堡的复兴24-28
  • 第三节 屯堡的完善28-33
  • 一、隆庆和议后,部分屯堡选为互市场所28-29
  • 二、隆庆和议后,屯堡进行加固29-33
  • 第三章 屯堡的分布和选址33-41
  • 第一节 屯堡的分布33-36
  • 第二节 屯堡的选址36-39
  • 第三节 马市的选址39-41
  • 第四章 清代屯堡的功能分化41-46
  • 第一节 屯堡的军事功能41-43
  • 第二节 屯堡的经济功能43-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一52-54
  • 附录二54-56
  • 后记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2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3 顾诚;谈明代的卫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4 高春平;论大同在明代北部边防中的地位[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5 张金奎;明代山西行都司卫所、军额、军饷考实[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姚继荣;明代宣大马市与民族关系[J];河北学刊;1997年06期

7 张玉坤,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分布图说[J];华中建筑;2005年02期

8 王绚,黄为隽,侯鑫;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03年08期

9 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J];历史研究;1989年03期

10 阿萨拉图;;明代蒙古地区和中原间的贸易关系[J];中国民族;1964年Z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D];天津大学;2005年

2 张月琴;清末民初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D];山西大学;2008年

3 张连文;论明清之际大同地区卫所职能的转变[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26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26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3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