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明堂制度—兼明堂制度源流概述
发布时间:2017-09-28 04:21
本文关键词:汉代的明堂制度—兼明堂制度源流概述
【摘要】:明堂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中最为重要者之一,其一些相关问题一直是学界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艰深难题。 本论文拟尽可能用简明扼要的行文梳理明堂及其制度产生、发展、衰亡的全过程,并根据现已发掘的相关古代礼制建筑遗址的一些实际情况、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从明堂建筑物本身的形制、性质、及相关仪式活动的实施等方面,对明堂制度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期——汉代的明堂制度进行详细论述。 绪论部分就前人有关明堂及其制度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代本论文始终努力遵循的研究方法,即传世古籍文献之记载与地下考古之发现相结合,以及将要涉及到的相关材料与主要内容等。 第一章通过罗列后世较可靠的文献记载,结合现已发掘的周代礼制建筑遗址群等相关资料,并从语言学等方面加以参考,证明了古代宗教活动的场所就是“明堂的最初形式”,所谓帝尧明堂、舜明堂、禹明堂其实是“后世明堂的主要来源”。而直至周朝,礼制发展的成熟,才促使明堂制度得以真正的确立。 第二章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依托史实资料所记载的相关形制、祭祀活动等,试图对明堂及其制度在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汉代的发展始末进行梳理。其中主要结合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西安西郊大土门村遗址,推测该王莽时期的礼制建筑实为文献所载之长安明堂。并通过洛阳明堂遗址的实际情况,复原了东汉时期与明堂相关的形制等。 第三章在考察相关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论述汉代之后明堂及其制度的流变。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维持阶段,到隋唐时期,明堂及其制度再次达到其发展的高峰,其中,武则天执政期间最盛,这一点从现洛阳地区已发掘的武则天明堂遗址的相关情况中亦不难看出。但之后,明堂及其制度在王朝的更迭、建筑物本身的更名、礼仪程序的替代等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通过对汉代明堂制度的有关研究与历代明堂及其制度演变的梳理,我们认为,明堂制度作为我国礼仪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萌芽于原始的一些祭祀礼仪活动,至周代才作为一种制度正式确立。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有关祭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鬼神的依赖越来越少,现实主义方面的务实追求越来越多,并慢慢取代了儒家的一些理想化治国方式,于是,明堂制度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消亡。但作为明堂制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的明堂制度在实际建造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明堂 明堂制度 源流 形制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第一节 前人研究状况综述9-12
- 一、古代9-12
- 二、近现代12
- 第二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材料12-14
- 第一章 汉代以前明堂制度之源流概述14-26
- 第一节 明堂的起源与明堂制度的确立14-17
- 一、明堂的起源14-15
- 二、明堂制度的确立15-17
- 第二节 周朝的明堂制度17-23
- 第三节 秦朝的明堂制度23-26
- 第二章 汉代的明堂制度26-52
- 第一节 汉代明堂制度的恢复与发展26-31
- 一、汉武帝建立汉上明堂26-29
- 二、与汉上明堂有关的活动29-31
- 三、汉武帝与长安明堂31
- 第二节 有关西安西郊大土门村遗址的若干问题31-46
- 一、西安大土门村遗址概况32-40
- 二、西安大土门村遗址的定名问题40-45
- 三、王莽长安明堂的功能45-46
- 第三节 东汉明堂制度的再繁荣46-52
- 一、洛阳明堂的建立与使用46-48
- 二、洛阳明堂遗址48-52
- 第三章 汉代以后明堂制度的流变52-62
- 第一节 明堂制度的维持与再繁荣期52-60
- 一、明堂制度的维持期52-58
- 二、明堂制度的再繁荣期58-60
- 第二节 明堂制度的调整与衰亡期60-62
- 一、明堂制度的调整期60-61
- 二、明堂制度的衰亡期61-62
- 结语62-6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文渊;新汉风建筑风格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3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337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