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9-30 23:02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治乱兴衰 历史周期率 主宰力量 动乱之因 治国方略 专制弊端 民主与法治 历史使命
【摘要】:治乱兴衰问题,是自从产生阶级、国家政权以来,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直到今天,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不可回避的头等大事。对于怎样跳出“其兴也ma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作过大量的思考和论述,历史证明有些部分是深刻的、合理的。这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但这些思考和论述散见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中,本文第一次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力图从一个侧面认识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为今天的借鉴。 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说明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对该选题所涉及的内容及古今中外相关的研究状况作简要的评述;对该选题的研究思路、写作方法与要达到的目标作出说明。第二章论述治乱兴衰的主宰力量。总结了八种观点:神、天、天命;时、数;气;世、势;理、数、势;人事;君主;民众。第三章论述引起动乱衰亡的原因。分八节,除了论述人们比较熟知的剥削过度、压迫太重、土地兼并、用人不当、战争掠夺、君主制度、官场腐败等以外,本文首次将空谈性理、误国误民视为引起动乱的原因之一。第四章论述避免动乱衰亡、实现长治久安的方略。分十节,分别介绍了仁治、德治、礼治、法治、无为而治等治国思路。本文认为还有一个“顺民之欲,富民而治”的治国思路,这也是前人尚未论及的。此外,还总结了几条基本经验,如管好官吏,严以治吏;管好土地,抑制兼并;兼听则明,广开言路;居安思危,慎始慎终等。重点分析了德治与法治思路的长处与不足,指出它们的根本缺陷是缺乏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法治。在第五章结语里,分三节:先评述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问题思考的价值、所起的作用;接着分析古代社会诸多王朝未能跳出
【关键词】:治乱兴衰 历史周期率 主宰力量 动乱之因 治国方略 专制弊端 民主与法治 历史使命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07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9-35
- 一、治乱兴衰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9-14
- 二、关于治乱兴衰思考的遗产14-28
- 三、近现代的研究成果28-34
- 四、本论文计划实现的四个目标34-35
- 第二章 治乱兴衰的主宰力量35-64
- 一、神、天、天命35-40
- 二、时、数40-42
- 三、气42-44
- 四、世、势44-46
- 五、理、数、势46-48
- 六、人事48-56
- 七、君主56-59
- 八、民众59-64
- 第三章 引起动乱衰亡的原因64-99
- 一、官吏贪求,赋税繁重,驱民为盗64-68
- 二、严刑苛法,,刑戮妄加,民不乐生,安能避罪68-72
- 三、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72-78
- 四、君主用人不当:亲小人则倾颓,用恶人则国丧78-81
- 五、君主制度是祸根: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81-87
- 六、乱起不相爱,交相恶则祸生87-88
- 七、吏治不清,贪官为害88-94
- 八、空谈性理,以理杀人;浮言之祸,甚于焚坑94-99
- 第四章 避免动乱衰亡、实现长治久安的方略99-175
- 一、民惟邦本,废兴存亡在于仁,以仁治国99-106
- 二、人君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以德治国106-113
- 三、起伪化性,生礼义制法度,以礼治国113-119
- 四、一民之轨莫如法,以法治国119-130
- 五、君主守道无为而民自化,无为而治130-137
- 六、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顺民之欲,富民而治137-145
- 七、民之治乱在于吏,严以治吏,任贤使能145-155
- 八、限民名田,抑制兼并,均田平土155-161
- 九、君明则国治,君暗则国乱,广开言路,兼听则明161-168
- 十、居安虑危,治不忘乱,临深履薄,慎始慎终168-175
- 第五章 结语175-223
- 一、略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问题思考的价值及其历史作用175-181
- 二、古代社会诸多王朝未能跳出周期率的体制原因181-210
- 三、历史的启示:民主与法治是走出周期率的必由之路210-223
- 主要参考资料223-230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著230-234
- 后记2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年01期
2 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J];求是;2005年01期
3 曾庆红;在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05年04期
4 张茂泽;《老子》朴素辩证法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方光华;论孔孟的仁义与天道[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950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508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