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清山东历任巡抚考略

发布时间:2017-10-03 00:01

  本文关键词:明清山东历任巡抚考略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山东巡抚 籍贯 出身 任期 迁转 社会治理


【摘要】:明清时期的山东地处畿辅之地,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为“南北孔道,十省通津”。正是由于山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政治地位,历来都为统治者所重视,明清时期便设立巡抚这一省级行政机构治理山东。山东巡抚最早设置于明正统五年,清代时已经正式成为山东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本文以明清山东巡抚为切入点,结合山东地方志等资料,从巡抚的籍贯、出身、任期、升迁及职能等方面展开论述。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回顾了近五十年来学界对于巡抚制度的研究状况,接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山东行政区的设置与沿革,分别对明清之前和明清时期山东行政区划的设置和沿革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是关于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的设置,这一部分首先对巡抚制度做了叙述,其次又对山东巡抚的设置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的籍贯与出身,通过山东通志对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籍贯与出身进行统计与分析,从籍贯上看,明清时期南方籍的居多;从出身方面看,明清时期山东巡抚进士出身的居多。本部分还对清代山东巡抚的民族成分进行了分析,清代山东巡抚主要以满人、汉人、汉军旗人出任为主,体现出清朝鲜明的民族统治政策。第五部分探讨了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的任期及迁转情况,明代山东巡抚的平均任期为1年零9个月,清代为1年零4个月,并同时分析了明清各时期山东巡抚的任期情况。关于迁转的情况,主要是从任山东巡抚前后的履历结合官制进行了分析与探究。第六部分是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山东巡抚的职掌与地方治理,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经济,社会管理,教育文化三方面对山东巡抚的职能进行论述,较为系统的梳理了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的治省理政的政策与措施。第七部分是结语,对文章进行概括与总结。 本文试上述七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明清两代山东巡抚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结合明清两代政府运行的机制,试从分析出山东巡抚治省理政的规律。
【关键词】:明清山东巡抚 籍贯 出身 任期 迁转 社会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山东行政区划的设置与沿革11-14
  • 1、 明清之前山东行政区划的设置与沿革11-12
  • 2、 明清时期的山东政区12-14
  • 二、 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的设置14-16
  • 1、 巡抚制度14-16
  • 2、 山东巡抚的设置16
  • 三、 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的籍贯与出身16-25
  • 1、 明代山东巡抚的籍贯与出身16-19
  • (1) 明代山东巡抚籍贯分布16-18
  • (2) 明代山东巡抚出身概说18-19
  • 2、 清代山东巡抚的籍贯与出身19-23
  • (1) 清代山东巡抚籍贯分布19-20
  • (2) 清代山东巡抚出身概说20
  • (3) 清代山东巡抚民族成分分析20-23
  • 3、 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的籍贯与出身的比较23-25
  • (1) 籍贯比较23-24
  • (2) 出身比较24-25
  • 四、 明清山东巡抚的任期及迁转25-32
  • 1、 明代山东巡抚的任期25-27
  • 2、 明代山东巡抚的迁转27-29
  • 3、 清代山东巡抚的任期29-30
  • 4、 清代山东巡抚的迁转30-32
  • 五、 明清(1840年以前)山东巡抚职掌与地方社会治理32-45
  • 1、 经济方面32-38
  • (1) 垦荒32-34
  • (2) 兴修水利34-36
  • (3) 改革屾税制度36-37
  • (4) 劝课农桑37-38
  • 2、 社会治理38-44
  • (1) 赈济救灾38-40
  • (2) 减免赋税40-41
  • (3) 为民争利41-42
  • (4) 整顿吏治42-43
  • (5) 安定地方43-44
  • 3、 发展文化教育44-45
  • (1) 尊孔重教44
  • (2) 著书修志44-45
  • 六、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明清山东历任巡抚一览表49-65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雪华;关于清代督抚甄选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本文编号:961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61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