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开始的文化中国史
本文关键词:永远开始的文化中国史
更多相关文章: 个体性 文化中国 中国史 历史事件 形而上学 现代史学 海德格尔 传统史学 史官文化 关系结构
【摘要】:自由之精神的文化江山,不是王朝中国下的史官文化,也不是嫁接过来西方的自由观念,而是我们文化的本源。作者以文化个体性为尺度,重读中国史,重估历史人物的价值,书中所勾画出的文化江山,回答了我们文化为什么历数千年而不绝。
【作者单位】: 江苏省行政学院文化学部;
【关键词】: 个体性 文化中国 中国史 历史事件 形而上学 现代史学 海德格尔 传统史学 史官文化 关系结构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这是本好书,是读了还想读的书,一本给人惊奇的史学书。说好,,是因为它与我的生命很贴近。说还想读,是因为它的美。说惊奇,是因为它激起我的思。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在我看来,它是一本真正的最具现代意义的史学书。法国著名史学家雅克一勒戈夫说:“所有好的史学都是新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兵;;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构境论文本学新得[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2 王琳;梁燕;;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沉思[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3 孙冠臣;;“解构”·“克服”·“经受”——评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 张志伟;;《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内在形而上学”[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5 吴增定;;《艺术作品的本源》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革命[J];文艺研究;2011年09期
6 傅永新;;文化形态学的近代史——读《通往立宪之路》[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9期
7 王俊;;非诗意的语言与诗意的语言——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批判思想再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8 张一兵;;对象性本体论之解构——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引言解读[J];学术界;2011年07期
9 刘华初;;论杜威的形而上学观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柯;;从“真理之本质”到“本质之真理”——对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一文的疏解与反思[J];东岳论丛;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志方;;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对抗——当海德格尔遭遇卡尔纳普[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3 杨国荣;;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黄颂杰;佘碧平;;试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5 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6 李章印;;科学的本质与限度——海德格尔的历史性分析[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陆杰荣;;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命运(概要)[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批评的批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光旭;;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存在主义特征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仰海峰;;人的单向度化与形而上学的回归——读《单向度的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周国全求是杂志社原秘书长;也说狼奶人奶与中国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江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形而上学研究在西方的复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施耐德 (AxeI Schneider);调和历史与民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孙周兴 同济大学哲学系;海德格尔与后哲学的思想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演讲人 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N];光明日报;2009年
7 陈小文;踪迹,抑或道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裴伟 钱钢;展现日益开放的文化中国[N];镇江日报;2008年
9 何怀宏;文化中国前瞻:“三十年”与“三千年”的交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乔钟;“四海同春”唱响文化中国之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5 张鑫焱;知识/力量的反讽[D];浙江大学;2010年
6 何江新;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宋阳;伽达默尔诗思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郁;论海德格尔的后期语言观[D];山西大学;2006年
3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的两次转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星星;技术之追思[D];山西大学;2003年
8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9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张灯;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神的思考[D];北京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1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71231.html

